三、 超常发展的分层研究框架(1 / 2)
为了解决超常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冲突,我提出了ced理论(dai, 2010; dai & renzulli, 2008),希望解决理论上的一些困境,为实践找到可行的方案。ced框架的基本假设或前提是“差异化发展”——就能力、兴趣、偏好和价值观而言,每个人的自我发展总是朝着不同方向。这一方法将差异(个体差异)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综合起来;在此之前,差异心理学和发展过程从来没有充分地结合,而发展心理学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过发展(包括天赋的发展)中的个体差异(horowitz, 2009)。人类生命体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导向原则都支持着差异化发展这一研究趋势。ced框架不仅可以解释超常能力和卓越表现的发展,还可以解释其他形式的差异化发展。我们可以将差异化发展分为四种分析水平:(1)气质倾向或能力倾向(生物组成或生理水平);(2)独特适应性(设计或程序水平);(3)对自我和未来的建构(意向水平);(4)社会-文化环境的分化作用(活动水平)。
(一) 层级1:气质倾向或能力倾向(生物构成或生理水平)
有关超常能力的大多数研究属于差异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传统,这些研究描述的是“在生物组成或生理水平定义的天赋特质”。mcadams and pals(2006)主要关注在社会情境中运作的广义的人格特质。人类能力的心理测量研究关注广义或狭义的认知特质(e.g., carroll, 1993)。虽然人格特质和能力特质都是在测量基础上相对而言的(即参照常模),并且具有差异性,但是我们常常对人格特质进行两极化描述(例如,你是外向的人或者内向的人),而对能力特质进行单级描述(例如,你在iq高或者iq低)。
根据术语的使用习惯,能力倾向(aptitude)一般作为一种能力概念(例如,工作记忆容量、阅读能力;just & carpenter, 1992; kyllonen & crystal, 1990),而气质倾向(disposition)更多的作为一种人格概念(例如,寻求感官刺激(zuckerman, 2004)或超兴奋性(ackerman, 2009))。能力或人格类型的大多数心理特质是先天后天互动形成的。也就是说,基因和心理特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某种特定表现型(心理特质)是在环境刺激和行为互动中基因独特表达的合力的产物(simonton, 2005)。
超常表现的特质解释是以个体间差异为基础的。然而为了预测差异化发展,只从一些通则性或普遍性维度去理解个体间的差异是不够的。因为除了个体间差异,能力或能力倾向的个体内差异也决定着发展的方向(ackerman, 2003; lohman, 1994b; lubinski & benbow, 2006)。这就是差异化发展的独特性方面,也是下一层分析水平试图去把握的。
(二) 层级2:独特适应性(生物设计水平)
特质法采用了一种还原主义策略,通过分离基本变量和溯源去简化事物。然而,生物作为运作中的整体,拥有一种无法被任何特质(或者特质的组合)描述的组织复杂性。mcadams and pals(2006)使用“独特适应性”(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生物整体水平上的差异。适应性是“独特的”,因为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非随机的结构化规律,对独特适应性的关注反映了一种共识:“人类在不同时间地点、社会角色中的动机、社会-认知和发展上的适应性是不同的。”(mcadams & pals, 2006, p.208)
独特适应性包括人们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从非常概括的(普遍的vs.特殊的)到非常具体的(例如只对某个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只喜欢某种类型的音乐)。在天赋潜能和卓越性发展的语境下,就天赋表现的能力类型(执行者vs.创造者)、领域(学术、艺术和人类服务)以及风格(创造型vs.熟练型)而言,独特适应性体现了个体对某个发展方向和轨迹的偏好(tannenbaum, 1997)。
在“特质”概念和“独特适应性”概念之间主要有三大差异。首先,特质常常是通则性的,假定某群体中的人在一般功能维度上有量的不同,而独特适应性意味着人们在适应环境的方式上有质的差异。第二,特质是对人的一种静态的去情境化的描述,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各种情境中都起作用;而独特适应性是动态运作中的,有适用范围的,涉及人与情境(以及内容-过程)实时的互动,从属于微观发展(即几天、几周或几月的动态适应性;granott & parziale, 2002)。第三,特质是一种相对“纯净”的单维的认知、情感或意动品质,而独特适应性是多维的整体性的,整合了认知、情感和动机功能(也就是“综合性向”(aptitude complex);见ackerman, 2003)。因此在独特适应性中,能力和倾向之间、认知和非认知(或“智力”和“非智力”)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在分析解释差异化发展时,从“以特质为原则”转变为“以独特适应性为原则”反映了功能层级转向更高级的组织复杂性。尽管特质可能会促进独特适应性,但是某种特质或特质群与动态观测到的独特适应性之间的相关的效应量并不大(ackerman, 1988)。这表明,独特适应性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一种生成属性,创造了一种人、内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协调性(snow, 1992),无法被还原到特质水平上。换句话说,取消性的还原主义(如基因主导行为)不足以解释总体上的差异化发展和具体的天赋形成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