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隧洞战旗红(1 / 2)
十里隧洞战旗红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十里隧洞战旗红
王玉生
太行山麓,重峦叠嶂。Www.Pinwenba.Com 吧一条从清漳、浊漳引来的三十个流量的漳河水,即将从涉县台庄引入跃峰渠道,绕山越涧,穿过磁县白土公社境内的十里隧洞,浇灌邯郸西部七十多万亩田野,流进邯邢基地的工矿炉旁。
十里隧洞,位于太行山横山垴与长岭山之间的群峰脚下,全长五千二百米,高、宽均为四点六米,总工程量达十四万四千多立方,是跃峰渠全线十七条隧洞中工程最艰苦,难度最大的隧洞,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最长的地下隧洞之一,也是跃峰渠的咽喉工程。这条洞地质复杂,岩层多变,施工困难较多。战斗在这里的峰峰矿区民工一团二千五百名指战员,着对党和**的赤胆忠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无产阶级的凌云壮志,艰苦创业,拼命鏖战,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把小断面就全部掘通了。
十里隧洞打通了!
“**万岁!**万岁!”欢呼声此起彼落。欢腾的人群,象开了闸门的潮水,一涌而进。隧洞里灯火辉煌,犹如地下长廊。人们赞叹工程的宏伟、壮观,更敬仰凿洞英雄的胆略和智慧。
立志篇
一九七五年四月中旬的一个夜晚,矿区民工团办公室里,银光满屋,气氛热烈。主干渠示意图在灯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团党委扩大会议正在进行。三十来人把屋子坐的满满腾腾。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正在做报告,铿锵有力的声音充满房间。他,身体魁梧,目光敏捷,穿一件淡黄色军服,他那果敢刚毅的举动带着军人的作风,一看就知道参加过解放军。这就是从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锻炼出来的峰峰矿区区委副书记、民工一团党委书记侯春江。他从兴建跃峰渠的重大意义、工程全貌、远景规划,一直讲到与打击帝、修、反、支援世界革命的关系,又从普及大寨县、实现大寨市,讲到兴建十里隧洞的重大意义。最后,他加重语气说:“上级党委把凿通十里隧洞的任务交给我们团,这是对我们的最大信任,也是锻炼和考验我们的好机会。地区指挥部党委号召我们:学理论,抓路线,斩断太行牵漳泉,自力更生创大业,四年任务两年完。能不能做到两年任务再提前呢?团党委的决心下定了,就看同志们的信心怎么样?”说完,他四周环视了一下,见大伙都在认真地记录,便对挨着身边儿的一个干部说:“老谭,你讲吧。”
“好。”团党委副书记谭继业代表党委把十里隧洞的作战方案、施工措施、具体部署,提交大家讨论。
方案一提出来,立即引起大会的热烈议论,随后就争着发言,表示同意团党委制定的施工方案。可是,也有的同志有些顾虑,说:“十里隧洞,任务是很光荣的,不过……”他用手挠起头来。
“不过什么,无非就是困难大呗,没有困难,叫我们来干啥!”一个粗壮的汉子抢过话头。
“让人把话说完,只有想到困难,才能找到措施,战胜困难嘛。”矿区党委第二书记张云川插话说。
的确,要说困难,十里隧洞的困难是很多的:地质复杂,岩层多变,据了解,这一带地下岩层不少于十七、八种,既有坚硬如铁的火焦岩,又有见风就酥的风化岩,还有泥夹卵石,也有蜂窝岩。淋头水、塌方等困难,更是像拦路虎一样摆在面前。况且又是地下工程,施工一般都在三四十米深之下,有的深达八十一米。这就需要解决通风、凿岩、排烟、提升、安全和防水等设备问题。民工团自己一下子又解决不了。修渠的方针是民办公助,靠白手起家,是“三块砖头支起锅”的底子,施工条件显然是有限的。全团十一个营就有十个营参加了十里隧洞战斗,人员年龄平均才二十一岁。大多数是刚出学校门儿,连一般农活儿还没学全,象这么大的工程,听都没听说过,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技术了。整个隧洞光石方量就有十四五万,要一锤一钎凿下来,一筐一篓提上去,大部分地段还需大量的料石水泥浆砌起来。这样艰巨的工程,他们这些初上阵的新兵在两年内完成,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当几位同志把困难一五一十地摆出来之后,会场上又热烈起来。
“我们是新时代的愚公,身在太行山,要敢于斗困难,敢于斗石头。只要路线对了头,再大难处也不怕。”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光咱们呐,愁白头发也没门儿。”
这时,特邀出席会议的几个民工代表站起来说:“我们贫下中农是有志气的,我们就是不怕困难!”
嘿,说得好啊,就得闯,就得创,就得干!闯,就能闯出一条新路来!创,就能创出奇迹来!
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直倾听大伙发言的侯书记,听到民工代表的发言后,连连赞叹不已。为了统一认识,他又做了启发性的发言:“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事物。有困难,这不假,更重要的是我们持什么态度,是迎难而上?还是躲着走?这也是路线问题呀。困难摆出来了,那么,我们的措施呢?”
大家又酝酿起来———
有的说: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先攻难点,而后全面开花。
有的说:多打几眼井,增加掘进头能加快工程进度。
有的说:有不同岩层,就采取不同打法。大小断面,因地制宜,这样可以减少塌方。
还有的说:搞好学习和批判,搞好施工管理,安排好生活,促进施工……大家提出许多意见、办法。侯书记接着说:“我们的意见和大家一样。不过,更重要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群众的智慧、干劲和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上下形成一个拳头,坚持大干了还要大干,直到把十里隧洞掘通!”接着,他用哲学的观点反复阐述了“政治与施工”、“领导与群众”、“愚公与智叟”、“主动与被动”和“安全施工”的相互关系。还把指战员的思想状况、后方支前、当地群众盼水与调查了解的岩层结构情况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认真地做了分析与交底。认为:用**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参加十里隧洞战斗的同志,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有着战胜各种困难的决心,有攻克各种难关的胆略,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这些才是最宝贵的。他说:“广大指战员是执行**革命路线的,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坚持以“土”为主,土打土闹。”说着,他站起来走向示意图前,收紧五指,攒起拳头,往标有十里隧洞的洞口处,猛击一拳说:“我就不信,古代愚公能搬山,我们新时代的愚公就打不了洞?!”这一拳,人们的精神越发振奋起来。他的目光注视了一下刚才摆困难的同志,继续说:“啥是社会主义大业?我看这就是。”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到他的拳头上。“要大刀阔斧地干好它,就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资产阶级,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反对右倾保守。”他越发激动地说,“要敢于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同各种错误思想斗,十里隧洞的困难再大,也要把它斗通!”他把拳头攒得更紧,与“通”字同时击在示意图上。这时,感到有困难的同志,看着候书记的表情,随着他那铁疙瘩似的拳头,目光也同时落在示意图的洞口上。侯书记那果敢有力的话语,给这些同志增添了信心,鼓起了勇气。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坚决完成任务。
这时,大家又议论起来———
“我们有党的领导,靠集体力量,有大寨精神,啥困难都不在话下。”
“不等、不靠、不伸手,自力更生闯着走。人多智谋广,经验、技术,只要在实践中一干就都有了。”
“只要路线对了头,就是用手抠,也要把它抠透!”
和村营党总支书记朱永堂站起来,请求任务:“把最重的担子交给我们吧。”
大社营党总支书记樊恩然也站起来说:“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有问题,自己解决。”
李高明、赵元弟、柴希林等十几个单位的领导干部都纷纷请起战来。
屋内笑声朗朗,一片欢腾。候书记最后说:“方案就这样定了。团党委的战斗口号是:学理论,抓路线,万众劈开太行山,铁手牵来漳河泉,四年任务两年完。作为一个党的干部,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都要勇敢地站在群众的前头,在这场引漳入邯的战斗中做出新贡献!”
一张壮丽的蓝图绘出来了,气壮山河开凿十里隧洞的战斗打响了,**思想的伟大红旗照亮了前进的征程,漳河水一定能早日造福人民。
创业篇
凌晨,雄鸡报晓,彩霞东升。阵阵军号,震撼十里山谷。这是进军的号角,冲锋的号角。二千五百名指战员,高举红旗,手持工具,头戴柳条帽,雄纠纠气昂昂地跑步奔向战场。从磁县上寨村南横山垴的山脚,一直通往东北大水头村后的岳王山,扭头转向正东白土村南的马蹄山脚下。在十里长的战线摆开了战场。一场改天换地创新业的战斗开始了!
开工先开课,建渠先育人。凿通十里洞,育红万人心。团党委成员深入井口,组织民工首先把学习理论园地、批判园地、赛诗栏、黑板报办在井台山坡。 “矿区儿女多奇志,凿穿太行牵漳泉”、“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等各种标语,举目可见,到处闪耀着马列主义、**思想的灿烂光辉。广大指战员挽袖作诗道:十里隧洞红旗摆,跃峰健儿多豪迈,自力更生创新业,喝令漳河跟我来!
团党委成员亲自抡起了头一锤,点燃了第一炮。一方面同民工一起苦干实干,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土打土闹,克服困难。缺少绞车,先从当地借来辘轳;没有风雨棚,顶风冒雨坚持大干;排子车不足,就用肩抬手搬;鼓风机运不来,脱下衣服就冲下井去,边赶烟,边施工。广大指战员主动献物献料献工具,加班加点抢时间,拼死拼活突工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彻底革命精神,使天井一天天地深了下去。
一天,义井营十八号井口站着一个年轻汉子,正要下井,却被连长一把拉住胳膊,心疼又生气地说:“你不要命了?”说着就往回拽他,“你今天说啥也不能下井。”
“我不下去干一阵子,身上憋得难受啊。”年轻汉子说。
“你?”连长真有些急了,一瞪眼,“以后不准你这样干,这不行。”
“咋不行?”年轻汉子说着,扑哧一下坐在井边生起气来。
这个年轻汉子就是十八号井班长李青春。他,三十六七岁,中等个头,一圪塔劲儿,进场最早。到工地后,从未因私事耽误过一个班,从未因病休过半天假,月月全勤,天天上班。每天坚持干十三至十五个小时的活儿。一次,连长担心他的身体,让他回家休息,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走,后来几个人硬是把他送上了车。可巧,这车是到后方拉砂货片子和煤,正好从他的村边路过。哪知青春根本没有下车,把一车煤、一车砂货片子装好又随车返回工地。这次大干六月向“七一”献礼,他又打着连班干起来。连长知道他的脾气,恐怕再缠也没有用,便对井口的人命令说:“今天谁也不准往下卸李青春,谁要是把他卸下井,谁就得做检查。”
“连长,这怎么行啊?‘七一’这可是党的生日啊。”一提到“党”这个字,他的泪花滚出眼眶,颤抖的嘴唇再也说不下去———一九四三年闹旱灾,李青春全家七口人饿死五口,姐姐送去当了童养媳,撇下他自己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不到五岁就被倒卖了三次。解放后,党和**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一九七三年党组织又帮他找到了已分别三十多年的家乡———义井公社上拔剑村。
面对着连长的命令,青春深情地说:“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献给社会主义。”
“那……这是团党委和营里领导关心你的身体,让我通知你的。”连长说。
青春用拳头在自己胸脯上“咚咚”锤了两拳,说:“这不是好好的吗?领导怎么不理解我的心啊!”连长看着他那憨厚诚恳的面孔,听着他那出自内心的话语,赞叹地说:“你呀,你真是啥都豁出去了。”
是啊,筐绳断了,李青春把自己的背包绳用上;队里给他的围裙、袖头,他原封退回队里;铁锨不够用,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三张全新锨;一个同志碰破了手,他撕开自己的毛巾给包上了。他干活抢重的,危险冲在前,常年像个老黄牛,拼着命地拉呀干呀,从未想过自己。
这时,连长也感到没办法,只好同他一块下了井。连长明知道他已经干了四个连轴班没合眼,不忍心让他再打锤,便抢先把大锤占在手里。哪知青春早有准备,从连长的背后,冷不防又把大锤夺过去。连长又急又气地喝道:“你!你快把大锤给我!”“没事,一抡锤,瞌睡就不敢着边了,放心吧,保险打不着你。”弄得连长又生气又好笑起来。你看他十磅大锤,上下飞舞,叮当叮当,越打越猛。不知不觉,一个班又过去了。连长看着他那布满血丝的眼里迸发着刚毅的光芒,瘦巴的脸膛,有一股说不出的幸福,不由心疼而又敬佩地说:“真像是铁打的人哪。”
团党委始终坚持整风不断线,层层带头干。并抓住李青春这个先进典型,全面掀起学比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李青春的事迹在全团一传开,整个十里隧洞都开展了学英雄、赶英雄活动。
大峪营知识青年白卫华就处处向英雄人物看齐。
白卫华十七岁,个头不高很机灵,精神得像个小老虎。在学校就加入了共青团,毕业才半个月,就积极要求参加跃峰渠大会战,到渠上,浑身的尽头整天使不完。当时,井口运渣,确实有困难,没排子车,只好先用大筐抬。小白人小志气大,不怕吃苦,一到工地就抱起个大杠子说:“我来抬。”
“你?不行,你知道不?这一筐要装二百多斤,一个班要抬八十到一百二十筐呢。你能顶住啦?”有人劝阻他。
“不,我要锻炼段炼。”他抬起第一筐,身站不稳,脚迈不开步,他就柱个小木棍一步一步挪着走。一次,他刚抬起没走几步,就摔倒了,膝盖碰的泛青,嘴唇咬得发紫。但他想到**对知识青年寄托的希望,想起李青春拼死拼活战跃峰的事迹,一骨碌爬起来,抬起大筐继续前进。营领导看他年纪小,怕顶不住,几次给他调活儿,他总是说:“咋,领导信不过我?”
由于他缺乏劳动锻炼,肩头压肿了,出血了,浸透了衣衫,血衣凝结在一块,脱不下来。又怕领导和同志们发觉后不依他,便悄悄地用温水把血痂洗软、擦活,再慢慢揭下来,才去休息。一天夜黑,肩膀疼得他不能入睡,就坚持学习到深夜。眼皮跳不动了才钻进被窝,谁知,翻来覆去还是不能睡。他瞪大眼睛,紧紧盯住屋顶上的每一块砖。夜,寂静得很,小白心里翻腾着,他想起了党的期望、贫下中农的亲切关怀,不觉热血沸腾,暗想:肩膀疼,说明艰苦劳动少、肩膀软,还不能挑起革命重担。想着,想着,他忽地一下子把被子撩在一边,掂起衣服又上了井台。就这样,小白慢慢地把肩膀压成了老茧,坚持班班儿抬筐,班班突破定额。计算一下,十七岁的白卫华,每天都要把三万多斤石渣抬到二十多米远的地方,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呀!他已锻炼成为全营有名的铁肩膀小闯将。
疾风知劲草,艰难识英雄。打天井遇到了淋头水,这给施工带来不少困难。淋头水怎么克服?被地区命名的“三八掘进突击排”的女将们给了很好的答案。
“三八掘进突击排”的红旗,飘扬在和村营十二号天井的井架上,当时就有人散布说:“自古女人转锅台,让她打井瞎胡来。有哭鼻子的好戏唱哩。”这话算是捅了马蜂窝,姑娘们个个忿忿不平,立时呛呛起来。排长武青叶左手叉腰右手攥紧拳头,用力一挥说:“现在是啥时代了,还有人看不起咱。咱要争口气,非把天井打出来不可。让那些孔孟之道的信徒们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吧。”
当和村营十二号井打到二十米深时,井壁八处滴水,井底也咕嘟咕嘟直冒水。当时,没有防水设备,咋办?众姐妹站在井口,禁不住看看身上的衣服,望望井下的积水,想想自己的责任,掂掂担子的分量,等待着排长的命令。武青叶不顾身患湿疹病,把辫子往安全帽里一掖,二话没说,抓起绳",一搭腿说:“来,我先下!”这声音,不,这无声的命令,唤起众姐妹,一个个争先下井。
初冬的天气,她们站在尺把深的水里,冰凉的冷水湿透了她们的鞋袜、裤腿,逼人的寒气像刀子一样刺进骨缝,像电源一样钻进心窝,顿时,浑身莎啦啦地起鸡皮疙瘩。上面的水顺着膀子一股劲地往下浇,两脚泡在水里抡锤打炮眼、装药放炮。在泥水里打炮眼,掌钎子最困难,站着不行,猫下腰不行,只有蹲下或者坐下、跪下才能用上劲儿。女子排长武青叶,抢过钢钎,“扑通”一声跪在水里。呵,你看她,一脚蹬住井帮,双手紧握钢钎,大喊一声“打”!左右两帮翻花大锤上下飞腾,呼呼带风。随着“哼啊、嗨呀”的打锤号子,青叶手中的钢钎飞速转动,眨眼间打下去一尺。每打一锤,泥浆四溅,不一会儿,姑娘们身上脸上,铜钱般的泥点子个挨个地糊了一层,辨梢上还不停地往下滴着泥珠儿。衣服湿透了,脸被糊严了。唯有大大的汗珠儿从两腮淌下,冲过腮边儿的泥巴,留下行行闪光的银道儿。仿佛这就是通往革命理想境界的一条新路。
“青叶姐,来,我来替你。你直直腰,少歇歇。”宋二苏、高菊英和几个姐妹心疼地说。
“快打,水还上长哩。一停手,咱的计划就落空了,有人更要贬低咱哩。”大锤咚咚响,泥柱嗖嗖窜,水位长到二尺多。青叶面对眼前的情景,用袖子擦把汗水,鼓励大家说:“脏怕啥哩?咱光脏不臭,资产阶级小姐倒干净,可都说她是臭小姐。姐妹们要争口气呀,来,狠打,狠打!”叮当叮当的锤声,砸得又狠又快,一气打下去一米深。
可巧,这天,女青年宋二苏的母亲,心事重重急匆匆到渠上来看闺女。她到宿舍,扑了个空,找到井上,还没见面,一打听原来在井下抡大锤哩。当她看到从井下上来的几个人泥姑娘,上下逐个打量一番,也没认出那是自个的姑娘。二苏一见娘来了,骄傲地把身上的泥巴一抖:“怎么样,是个样子吧?”宋大婶这才认出自己的女儿,看着看着,眼泪早已掉在二苏的脚尖上。二苏却咯咯地大笑起来。二苏的笑,母亲最理解,知道女儿做对了,有志气,有功劳,是自豪的笑。母亲的哭,二苏也是清楚的,不光是疼爱,更主要的是感动,那泪花是感激和幸福的泪花。大婶摸着二苏的辫子说:“这头发能梳吗?”二苏没回话,扭头便把青叶的安全冒‘腾’一下子摘下来,说:“梳头?青叶姐为了征服淋头水,没明没夜地战斗在井下,二十多天都没梳过头了。”宋大婶深情地抚摸着青叶蓬松而又短促的辫子,擦去她脸上的泥水,这才看出她那黑红色的圆脸盘,显得壮实俊秀,黑丁丁的弯眉映衬出那忽灵灵的大眼,格外刚强;二十多岁,中等个儿,和二苏差不多,泼泼辣辣,像个小子。她心想:青叶在队里当民兵副连长,谁都知道她能说能干,有这样的闺女领着二苏她们干,还怕啥哩?便鼓励地说:“好孩子,你们沉住气干吧,谁再说你们的坏话,我就跟他不行!”
“家里谁说啥来?”一群姑娘都问起来。“村里有人瞎传,说井下冒了水,小妮子要出事哩。”姑娘们一听,气得眼睛直冒火,把大婶拉到井口说:“你看,井,打下去了,人,更结实了。三十五个姐妹,齐刷刷,连根头发都没少。”二苏说:“井下见了点儿水,这点困难算啥?俺还要凿通十里洞哩!”大婶的突然来临,就引起了青叶的深思,听了大婶刚才的话,更感到这是一场斗争,就说:“有人造谣,这是扰乱人心,咱可要听话听音,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哪。”大婶说:“是哩,看见你们活蹦乱跳,我早放心了。回去我就找大队干部,还要追追这个根儿哩。”这时,姑娘们像是有意让大婶检阅似的,二次下井,锤声冲出井口,恰似舞剧团奏起《红色娘子军》的进行曲。那优美悦耳的节奏,飞进大婶的耳朵。高高井架为她们贺功,卷扬机高唱颂歌,哗哗飘扬的“三八”旗为她们招来万里东风。大婶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缝。
巍巍太行为姑娘们翩跹起舞,滔滔漳河为英雄大唱赞歌。
十一月二十三日凌晨,东方刚白,霞光初露。王看营九号天井的井架上红旗哗哗,机车隆隆,赞颂着有**精神境界的跃峰战士。
这天夜班,青年民工董光柱一班人完成任务升井就要下班,四十多岁的申金柱发现井下仍有好几处凸起的障碍石,心想,为革命修渠,就不能分份内份外,自己完成任务后更应该给下一班打好基础。于是,自己抱起风钻又打了三个炮眼,紧接着熟练地装好药、点着炮,坐上绳"就升井。当他升到八米高时,一场意外事故发生了,他坐的绳"自动松扣,就听得“哎呀”一声,申金柱摔到了井底。
“啊?老申掉下去了!”
“老申,老———申———”同志们焦急地高喊。
井深三十四米,井下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炮捻燃烧的药味冲上井口。计算一下,再有一分钟就要爆炸。战友的生命受到极大地威胁,时间啊,你为什么不等一等……“老申,你怎么样了?!老申,老———申———你回话呀!”董光柱跺着脚急急地喊着。
这时,隐约听到井下呻吟了一声,就再也听不见老申的动静了。
时针,在迅疾地跑;炮捻儿,拼命地燃烧;战友的生命危在瞬间。董光柱心如刀绞———怎么办?怎么办?
“老申,快把炮捻儿拽下来!”呼喊声中突然有人这样喊了一声。
“拽炮捻”这三个字蓦地提醒了董光柱。“来!我下去拽掉它!”
井下炮药即将爆炸,此时下井拽炮捻,这是多么危险呀!而董光柱,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阶级兄弟的生命。这时,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闪现在眼前———“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只见他一步跨上绳"、抓住井绳,喊道:“卸———”
“光柱你?!”大伙儿惊愕地喊道,想劝阻他。“别管我,救老申要紧!”
———“别管我”,这话语动人心魄,字字闪耀金光。
绞车呼啦啦一阵急响,董光柱安全着落井底。他一看,啊?导火索连着雷管炸药,正在老申身边“哧哧”地燃烧着,眼看就要爆炸。千钧一发、迫在眉睫。这时迟,那时快,他没说三四,一把抓起导火索,“噔噔噔”就把三个雷管使劲拽了出来。这时,他才感到眼前的情景可怕呀真可怕。
原来,老申摔断了右腿,头也摔晕了,当他听到大家的呼声后,拼命去拽炮捻儿,谁知,刚拽出还没来得及切断,就又一次晕过去了。就在导火索燃烧得只剩下**公分长的时候,董光柱恰好赶到。**公分长的炮捻儿,只能燃烧三五秒钟,而三五秒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这一瞬间,是宝贵的,不平常的时间,它关系到战友的生死;在这一瞬间,敢不敢冲上去,这是对每一个革命者的严峻考验。然而,用**思想武装起来的,有着**思想觉悟的董光柱,它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冲上去了,经受了一场生死考验。
“老申,你快醒醒啊……”他轻轻地抱起战友呼唤着。
申金柱慢慢地苏醒后,用疑问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董光柱。这哪像个十七岁的孩子,他的身躯是那么高大,红润的脸上,处处显露着憨厚诚实,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里闪烁着青春的光芒。这时,正在这时,他才猛地想起董光柱是个独生子;此刻,也正是此刻,才使他感到眼前的董光柱,正像祖国的春苗一样,生长的那么茁壮。
为了表彰董光柱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团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命名他为优秀共青团员。
这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战斗,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创业者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路线所取得的辉煌战果。
鏖战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