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在中提高口才(1 / 2)
第八节 在中提高口才
2018-04-15 作者: 相如
第八节 在中提高口才
口才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武器,甚至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引力最大的东西呢?是语言。有一则谜语这样讲道:“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不用多用脑子,一猜就知道是人的语言。谁拥有了美妙的语言,谁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试想想,人们深邃的思想,哪一样离得开语言来表达呢?所以说它能“粘”住一切。人有一张口,作用无非是两个,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也许说话对人类来说是太普遍、太平常了,人们对这个抓不住、摸不清、又稍纵即逝的“怪物”的由来作种种美好的想象。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在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哑巴,传情达意只靠手势和眼神。有一年大旱,忽然下起了大雨,久渴的人们纷纷张大嘴巴来喝。奇怪的是,这雨水一落到哑巴的嘴里,即能发出声音,继而又能说出话。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古今中外都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雄辩家。像古罗马,演说曾风靡一时,群众把倾听演说作为生活的享受之一。那时演说家比文学家占有更光辉的地位,雄辩术甚至成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装饰品。那时,人们不愿意听音乐,而愿意把时间花在听讲演、听争辩上。每天这个庄严的时刻,城市万人空巷,铺子关门,主教也由卫兵簇拥着去听。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时期,统治阶级甚至专门养一批“说客”,周游天下,为宣传自己的主张服务。战国时,苏秦与张仪,一纵一横,其辩才声震之下,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至于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援等。这些说客,词锋锐利,议论悉辟,推论事理,切中时弊,他们都不愧是口才艺术家。纵观我国历史,从古代的孟轲、晏子、墨子……直到近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严复、孙中山、李大钊、肖楚女等,都有着极其高超的说话艺术。外国的有希腊的西塞罗、雅典的德摩斯梯尼、美国的华盛顿、林肯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都堪称口才艺术家。这些人中豪杰,自然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口才,是一个人的知识、气质。性格及其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做事人员要想具有出色的口才,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拓展眼界和知识,加强学识和生活的积累。使你的才干与才成为你事业腾飞的双翼!
表达要尽量流畅、清晰、准确。这是口头表达的基础。这点,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的。常见到一些同志,很有才华和见解,但一开口,却语塞言滞,真是满腹经纶难以说清,说着费劲,听着着急;也有的讲起来口头禅很多,打乱了自己正常语流;有的抑扬不明、顿挫无序。这些,都妨碍了思想的准确表达,使讲话效果大打折扣。
纠正语病,提高表达能力,只要下一番功夫,是可以办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以雄辩的口才,劝服美国总统罗斯福提供援助。就是这一位伟人,原来讲话时却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他曾因口才不济,每一次在下院演讲,只讲了一半就败下阵来。但他毫不气馁,潜心研究演讲诀窍,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总结出演讲“节奏、措词、比拟和中心”四要素。功夫不负有心人,丘吉尔终于成为“世纪的演说家”和卓越的政治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还特意请来教师,指导自己发声,使讲话更加悦耳,更富有魅力。
务求言简意赅,切忌冗长繁杂。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来讲话。”反映了对“逢会必讲,一讲就长,没完没了,空洞无物”的某些讲话者的厌烦,中青年干部应引以为诫。实事求是地讲,与老同志比,年轻做事人员在阅历。经验、知识和生活的积累等方面,略逊一筹,如果讲话内容不实,且一讲就长,更容易杂乱而空洞给人以乏味之感。有人认为,说话时,显得分量不重,就不易引起重视。因此,为了加重分量,突出效果,就反反复复,多次强调,不厌其烦,一一列举,说起了“车站健话”,开起了“中药铺”。殊不知,过犹不及。冗音赘语,淹没了重点和主题,逻辑混乱,往往使听者不得要领。
有几种情况,讲话万万长不得。联欢、庆祝、娱乐、礼仪性活动的开场白,在场人的兴奋点不在于听人说教,决不可不合时宜发表长篇大论;露天集会,群众精力不易集中,滔滔不绝,只能适得其反;临近午、晚,时间很紧,要理解别人心情,尽力精炼压缩自己的谈话;座谈、对话、了解群众意见时更要讲短话,少讲多听,让别人有更多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话在实而不在长,语在精而不在多,要努力提高讲话的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层次性,善于运用凝缩性很强的哲言、成语。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使自己的口语更简洁精炼、详略得体、语短意丰,对于取得更好的做事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讲话还应注意场合、情境和对象。黑格尔说过:“既然要产生一种活的实践效果,演说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能力,否则他的语调就会由于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不能达到所向往的实践效果。”讲话的目的是让人接受,一定要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代会、党代会、劳模会等大型会议讲话,如果只见稿不见人,照本宣科,几面薄纸犹如一堵墙,隔断了自己与同志们感情的交流,就会极大影响讲话的效果。与农民特别是文化较低的老农民或农村妇女交谈时,要注意从他们身边事谈起,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人家听懂、听清、听进去。而与知识分子座谈、研讨时,讲话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才能与对方形成在同层次上的交流。同时业务协商、谈判、内事、外事用语有很大差异,如果把外事往来中十分得体的言谈照搬到与同行。兄弟单位的交往和业务洽谈中,会使人产生玩弄“外交辞令”从而敬而远之的负面效应。和同志谈心更要注意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层次、性格及处境,讲究谈话的措词和方式,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人们常用“看人下菜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来讽刺那种见风使舵、虚情假意。玩弄辞藻的人,而讲究说话的针对性,是为了更好地增进自己与同志的了解和交流,这与实用主义的处世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