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节 长安下水道工程(1 / 2)

加入书签

右校署也只是隔壁院子的距离,三人去时,却没有多少人在场。杨典事很热心,上前大嗓门吆喝:“人呢?人都去哪了。”

一个矮胖的老头出来应到:“人啊都出去干活了。你这个杨四没事过来干什么。”

“韦署丞,某此番来,可是给这新来的李录事跑腿的。某可不怕你。”

“原来是李录事,幸会幸会。”

韦老头见来了新同僚,便不敢再这般轻浮,了两遍公文,问道:“不知李录事所谓市政改造工程是何物?某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李志坚笑一笑,:“此事说来话长,某愿先领五百工匠去干活,韦署丞到时一便知。”

然后抽出一封公文,转头吩咐道:“劳烦杨典事跑一趟东宫朝堂,把这个公文送到,然后带着大车前往修德坊弘福寺外。”

“牛典事,此时可以去领五百工匠了吗?此外,我还要准备一批木板干草之物。”

牛典事应诺道:“这是自然,某先叫两个大车来。”

修德坊弘福寺,便是名满京城,玄奘取经回来译经的所在。因此官府遣人修造也属正常。长安是一个南面高,北面低的地势。东南角的曲江池,是最高处。因此城内的清明渠和永安渠都是由南向北流过,最后穿过城墙,流过禁苑,汇入渭水。

从交通上讲,从将作监穿过安福门,不到三里地就是弘福寺,而且此处不能往北通行,因此算的是长安的偏僻角落,适合潜心译书的所在。只不过这短短三里路,却走得不那么愉快。

首先,夯土路面尘土飞扬,车队走过的时候,更是烟尘蔽日。

第二,长安城的下水系统,正是露天的明渠。想象一下……臭水沟就沿着坊墙,挟裹着各种生活垃圾废水缓缓往外流淌的情形,尤为可怕的是,万一遇上不下雨的天气,这些废水就淤积于渠内,散发出冲天的恶臭。

李志坚要干的,就正是这明渠改地下水道的市政改造项目。

长安城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是怎样的呢?

首先讲供水。在大业城设计的时候,就给长安城安排了四条供水渠道,由西往东分别是永安渠,清明渠,黄渠和龙首渠,后来还开凿了漕渠。

如果给长安的地形做一个比喻,那就是一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坡。这个坡地的底端就是城北,然后地势又重新拔高,这就是城北的龙首原。

城东南则是地势最高的少陵原,浐水和潏水就在少陵原的东侧和西侧分流而下,因此永安渠和清明渠的水源就是西侧的潏水,龙首渠和黄渠的水源选用东侧的浐水比较合适。

但是问题就来了,长安城东的海拔大概是45米,但是浐水的水面只有40米高,水不能往高处流,龙首渠要是直接挖到浐水,只会把长安的水往外流。

但是中国的水工技术是很先进的,他们做了一个飞渠。飞渠就像一个立交桥一样,在浐水上搭了一个通道,方便远处更高处的水源,能够飞跃浐水,引到长安城东。类似的水利工程,后来在德国也出现了,那就是位于马德格堡的水上立交桥。这座水桥让两条运河十字交叉形状穿过,上下水面的高差也超过了5米。这座桥是90年开始规划,一直修到二战也没有修好。它最后完工于……200年。

在水源处,他们也不是随便挖的,而是用大石块制造了水坝,用以提高水源的水位。

总之,这四条水渠,无论是设计,还是维护,都是运营的很牛逼的。渠底铺有细沙,渠边有巡渠亭子,专人值守,防止有人破坏水源。同时渠段的有一些地方是高出地面的,而且水渠穿越城墙的地段,也设有涵洞。

后期开凿的漕渠,主要任务是运输,用以让货船能够从终南山把木柴木炭运送到东西市,离宫城比较近的地方装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