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0章 自救(1 / 1)

加入书签

魔鉞啧啧两声,“王媒婆,你儿子可以啊,刚才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了声音传播的特点。现在是有打算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狗主人目前瘫在地上不能动弹的原因吗?”

王媒婆笑道,“是的吧,我儿子可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只是爷爷奶奶把他给惯坏了。好了,我现在接着讲下去。小豆子惊道,妈呀,你说得实在是太恐怖了,是不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阴影呢?儿子点头,是的,每个人都有。就拿你来打比方吧。你之前被那个混蛋女生从讲台上推下来导致了两根手指折断,这件事就会成为你心里永久的痛。小豆子点头,嗯,是的,尤其是在阴天下雨、我的手指隐隐作痛的时候,我就更是痛恨那个女生对我的暴行,而且,在我刚做完手术、尚未痊愈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几乎是每晚都做噩梦,在梦中,我一次次地梦见那个女生狰狞的脸,梦见她狞笑着把我从讲台上推下来,而我在梦中,一次次地被她推下去,每次都是刚被推下去,我一下子就醒了,才惊觉是个梦,伸手一摸,脸上身上全都是汗,汗水把我的枕巾和被子都浸湿了。不过,在我彻底痊愈之后,我就很少做那个梦了。儿子点头,看,这件事就是你的心理阴影,现在之所以你不再做噩梦,那是因为你的伤痊愈之后,手不疼了,你的注意力也就自然地转到其他事情上,比方说忙着学习,或者更加注重跟同学之间的友谊,你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这是一段不好的回忆,务必要忘记它。这是你的大脑下达给自己的指示,逼着自己去强行忘记。因为你年纪小,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对新鲜事物很敏感,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那段不开心的记忆,在你这里,能够迅速地被排解。反之,如果是年纪大的人,跟你一样,不幸出了某种意外,这种意外对他影响很大,形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个阴影每天死死缠住他,无论怎样排解,都挥之不去,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噩梦缠身的人。刚才我说了,年纪大的人,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大脑反应迟钝,所以说,人在成年之后,很难像小时候那样,出现坐不住,兴趣爱好易转移的现象,这样一来,堆积在成年人心里的阴影是很难被消除的。小豆子点头,我好像懂了,难怪在电影里,那些被噩梦折磨到苦不堪言的家伙,通常都是成年人。儿子点头,是啊,一般来说,小孩子是很容易忘却那些不好的记忆的。因为小孩子喜欢新鲜事物,一旦注意力被新鲜事物吸引,自然也就把之前不好的记忆给慢慢淡忘了。小豆子叹气,你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想说,狗主人瘫在地上起不来,是因为他有心理阴影。儿子点头,是的,狗主人长得牛高马大,身材魁梧,按理说,只是鸡叫而已,并不是啥可怕的东西,他不该瘫在地上起不来的。然而现在,诡异的是,他一直瘫在地上,扯开喉咙骂街,却不见他爬起来教训一下那只咕咕叫个没完的大公鸡啊。小豆子冷笑,哼,在他身边,那根铁棍还在呢,他居然也不懂拿起铁棍做点什么吗?既然鸡叫声令他如此的困扰。儿子皱眉,嗯,看来我的分析没有错,狗主人之所以瘫在地上起不来,是因为他对鸡叫声有阴影。两个孩子主顾着分析当前门内的情形,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直瘫在地上的狗主人忽然扯开喉咙,骂了起来,你这混蛋,你这条贱命哪里能跟我的狗相提并论。就是你的这条贱命简直都无法跟我的狗身上的一根毛相比,你连它们身上一根狗毛都不如,你明白吗?你就是这么一个屁都不算的贱货,看我现在就杀了你。小豆子惊道,妈呀,不好了,狗主人急眼了。看来这只公鸡的小命不保了。儿子笑道,干啥?你还为一只鸡担心吗?像鸡鸭鹅这类低等生物,本来就是人类餐桌上的美食,它们死不死的,很重要吗?人类想要杀死它们,简直是易如反掌,分分钟就可以要了它们的小命。小豆子苦笑,我也知道,没必要为一只鸡的生死担心,可是从它身上,我看见一个弱等生物在临死前的抗争,忽然有点感动,不希望它死。儿子笑道,傻孩子,你的希望压根没用,因为鸡这种生物,生来就是食物,即使它们不是人类的食物,也会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它们只是食物,而食物是早晚要被别的生物吃到肚子里的,你懂吗?小豆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此期间,那只公鸡一直不停地叫,因为它发现自己一叫,狗主人就立刻瘫在地上,起都起不来,为了自救,避免被狗主人杀害,它只好一直不停地叫。当然,它的这种自救方法,在人类看来,是多麽的可笑幼稚。那边厢,狗主人再次骂道,你个混蛋,我说,我让你闭嘴,你却偏偏要拼命地叫唤,你是不是在成心跟我作对?跟我作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畜生,闭嘴!你还叫,今天我非杀了你不可。这次,狗主人骂完之后,立刻有了新动作,他忽然抓住地上的铁棍,看他的架势似乎是打算跳起来,抡着铁棍去打大公鸡,可是,就在他举起铁棍,人也跳了起来,人还在半空的时候,那只大公鸡像是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忽然像发了疯似地扯开喉咙,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而且它翅膀扇动的幅度也更大了,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令人惊讶的是,大公鸡的如此反应,居然惊得狗主人怔住,很明显的,他的身体僵直地抖动了一下,与此同时,他的身体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重创了一下,也许是类似闪电的东西,击了他一下,然后他惨叫一声,连人带铁棍,跌落在地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