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超级计算机(2 / 2)
“一个超算中心在其生命周期之内,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有可能为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行业省下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这个价值用钱没法算。”迟学斌认为,超算应用的发展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和积累,才能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看到明显效果。
一组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15年12月,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已经面向用户提供了计算物理、计算化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87个并行应用,累计开通外部账号498个,累计提交有效网格作业逾55万个,累计使用机时已超过1.2亿CPU小时。
瞄准应用:抢占E级高地
打开中科院超级计算网络环境部署图,一个三层结构的超级计算环境已具雏形,“总中心—分中心—所级中心”聚合了逾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而且每层结构都建立了面向相关领域的系统运维与应用支持团队。
“随着神威26010软硬件生态系统的不断成熟,对应用平台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的,要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在超算中心每个研究人员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领域,我们没有任务指标,也没有考核,也不要求大家发文章。”迟学斌告诉记者。
在张鉴看来,这种组合方式就如同一支支随时准备打仗的部队,尽管大家专注的领域不同,但有一根弦始终紧拉着,那就是围绕并行计算开展服务和研究,一旦有任务就能顶上去。
不求闻达、不事张扬是这支队伍的真实写照,但也正是有了这种支撑,中科院内外的许多科研工作才得以硕果累累。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用户发表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各类论文共2724篇,其中绝大多数是SCI论文。更加可喜的是,中科院网络中心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钛合金微结构演化相场模拟”成功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提名。
“这不仅是华夏团队首次入围,更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说明我们国家不仅能够造好的计算机,也能用好计算机。”尽管在迟学斌的口中只是“造”和“用”的细微区别,但这一字却凝结了中科院网络中心人不忘初心的决心和坚持。
谈及未来的研究重点,迟学斌说,“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我们要抢占这个战略制高点为其提供支撑服务,同时还要针对行业重大应用需求和企业重大目标进行产品开发,提供应用计算服务,研发并行软件等等。”
当然以上只是华夏国家制造的出的超级计算机,而这个智脑初代,就是秦宇按照纳维斯达高等星球的记忆,所暂时用现在的工艺作为基础而制造出的智能计算机。
当完全能够摆脱编码代码的限制,一款计算机拥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运行体制是时候,也就是计算机开启一个新的大门的时候。(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