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四章 煞星成亲娶妻3(1 / 2)

加入书签

背起杏儿,陶威走的极为稳当。

来吃喜酒的客人,多是为了颖惠县主和陶威的面子,看到煞星陶威居然亲自背着新娘出门,顿时如风中凌乱般,不知道今日的太阳是不是从西方升起来的。

志勤、东子几个也吃惊地望着以后这个跟他们要称兄道弟的人,冷不丁地,东子就看到陶威的眼神极快地在他的身上扫了两眼,冷凌的眼神叫东子缩了下脖子,后背都有些发凉。

再看时,这位准新郎已大步走到门外,东子以为方才只是自己眼花了。

方管家也是一脸愕然,他和京城里的人都一样,知道陶威就是皇上手里的那把杀人剑,这样的人娶了他家县主的堂姐,看似是县主这边多了一个助力,但反过来想,陶威就是把双刃剑,哪天被天子所弃,被仇家打杀,必会连累到县主。

不过,方管家也只是想想而已,在京城里,各大家族、文武百官,盘根错节的,很少有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的,要真怕这怕那的独善其身,不与人交往联姻,那会根本在京城混不下去。

陶威如今圣眷正隆,自家的县主又是将来的睿亲王王妃,方管家深感自己好运,能分派到颖惠县主手下,自己要是努力一番,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想着,方管家赶忙吩咐手下继续在宴席上照应着,而他自己则亲自在前,给陶威引着路。

吴家嫁女,嫁的还是神武威的陶大人,京城里有不少勋贵家、官宦家都派了人过来吃喜酒,吴家是谁,他们不知道,但只要知道吴家的女儿是颖惠县主的堂姐,吴家的女儿嫁的是陶威就成了,不看颖惠县主的面子,那也要给陶威面子,不给陶威面子,也得给未来是睿亲王王妃的颖惠县主面子嘛。

如此一来,这些观礼的宾客,看到陶威亲自背着新娘子的令人惊奇的一幕后,纷纷地庆幸着,他们来对了,那个杀人不眨眼的煞星、有仇必报的陶威,是极看中自己的这个新娘子的,那么,陶威和睿亲王这对连襟,可谓是颖惠县主的大靠山,以后谁还敢再小瞧这位农女出身的县主大人。

认清形势,他们才能回去叫家人、女眷们洗心革面,对颖惠县主要敬着、巴结着,这样,只有好处没坏处,何况,人家颖惠县主不靠睿亲王、不靠陶威,也得了皇上赏得如尚方宝剑的金鞭,想打谁就打谁,人家可不能惹了。

陶威背着杏儿到了花轿前,打轿帘的人忙打起轿帘,陶威转过身,在喜娘和丫环扶杏儿下来时,还提前跟杏儿说了一句:“你坐稳了。”

杏儿听到陶威的叮嘱,想要点头,却发现脑袋太重,忙轻声地“嗯。”了一声作为回答。

上了花轿,锁呐、锣鼓就吹奏敲打起来,陶威利落地翻身上马,冲送到门口的伍家众人报了下拳,这才调转马头,带着迎亲的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往陶府去了。

“二姐,你瞧见了吧,杏儿的夫婿对杏儿是不是挺好的?”桔子挽着她二姐梨儿的胳膊,目送着陶威背起杏儿出了门时,问着梨儿。

梨儿拍了拍桔子的手,说道:“你和项方虽没有明着给杏儿做媒,但这位陶大人却是你们写信给二伯说的,你们也算是这门亲事的媒人,要是杏儿嫁个不好的,将来你们可不好给二伯交待。就以方才的情形看,杏儿的夫婿还算可以,知道给杏儿长脸的,只不知背着人时,会不会也对杏儿好。”

桔子沉默了片刻,才说:“二姐,哪里是我们做的媒,是人家陶大人自己要求娶杏儿的,我和相公觉得,陶大人应该是诚心相中了杏儿,他会对杏儿好的。”

“行啦,别说了,你不是要赶回去照看孩子吗?还不赶紧地给三婶去说一声,我也不跟你说了,我还要跟着送亲的人去陶府呢。”

桔子和梨儿找到柳氏,打了声招呼,桔子又跟丈夫项方说了一声,便先回奇境苑了,而梨儿和如花、志勤、东子、项方等人,则作为娘家的送亲的人,跟着迎亲队伍也往陶府去了。

陶府这边是依旧是请神武威的统领夫人亲自操持,带着一帮人为陶威迎亲、接待、宴客。

到了陶府,陶府这边的人明显男客更多些,当然了,这些人的女眷多是去了王马巷那边,一边是新娘子有个县主的堂妹,一边是皇上恩宠的三品大官,这新娘家和新郎府上,当然都不能怠慢了。所以,两边都派了人去,两边的礼都送,这是今天参加陶威成亲的所有宾客的想法。

杏儿的花轿到时,“噼哩叭啪”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又有礼官高声唱道:“花轿到。”

陶威翻身下马,走到轿前,早有人递上了弓箭,对着轿门一射,众人喝彩声起。

陶威伸手牵了杏儿的人出了轿子,喜娘已见怪不怪,只递个眼色给杏儿的陪嫁丫头绿珠和蓝珠,绿珠、蓝珠便收回要扶杏儿的手,错后一步,跟在新郎新娘身后。

陶威牵着杏儿到了陶府的大门前,门口依次放了三盆烧得旺旺的火盆,这是要新娘子进夫家大门时,要跨过三道的火盆,寓意着新婚夫妇日后的日子如火盆里烧得旺旺的火,一直红红火火下去。

杏儿知道要跨火盆,便提前一手拎起了她穿着的百褶长裙的裙摆,红盖头低下的一双眼睛,更是仔细地观察着,而且,陶威的声音也给了她提醒:“还有三步。”

于是,众位观礼的宾客就看到了这样一幕,新娘子一手拎着裙摆,在离火盆有些距离时,便小跑了起来,飞快地跳过三盆火盆,众人只看到火红的火焰被一阵风吹着忽闪了几下,又烧得火旺起来,新娘子和新郎已在火盆的另一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