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而且贾琏还给出了一些数据,他从耕地面积,以及土地亩产量算起,说明现下中原这片土地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就成了极限。

之后他又举了几个他知道的其他朝代的大致数据将以作证,便将这个论点个彻底的定死了。

这一点无论圣人还是阁老都很难去接受,但却不得不认同。

毕竟从古到今几千年,掌权者都盼望百姓更多,却从未忧虑过百姓太多了的后果。

但只要一考虑,那结果无疑是致命的。

之后贾琏似乎对历史的感慨发完了,开始写起了和殿试真正相关的东西,论述起了如何解决土地兼并。

贾琏最先写到的便是他最先想到的也是最先否定的,那就是清朝时候的官绅一体纳税。

不得不说清朝时期曾经令当时统治者接受并实行的那政策,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就这一条一出,直接让圣人暗赞不已,几位阁老尚书们也拍手称妙。

若是真将其实行下去,朝廷的赋税绝对能够大涨,土地兼并也可以缓解。而且在君王和内阁的配合下,绝对能够坚持下去。

只不过,即便成功了,在座的无论是君王还是阁老乃至贾琏自己,都有很大的可能被后人所辱骂。

而且对这群将天下兴亡做己任的人,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准则的人,便如同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于谦等人,未必没想过自己死后的事情,可还真不一定在乎。

毕竟他们不是贾琏这个现代人,总认为自己的小命自己的利益是最关键的,当然,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是很重要的,可他绝对不会将天下兴亡放在首位。

只是令他们倍受打击的是,贾琏对着这条做起了评论,最后居然总结到这方法虽然看似不错,但极易引起民众反弹,而且使得隐田、隐户现象更严重,最终不可取,而且免不了人亡政息的后果。

虽然知道贾琏是沉迷到了自己的文章中,可圣人并一众阁老读到这里,依旧全都有种将揪起来,狠狠揍上一顿的**。

毕竟他们刚刚真对这项举措给吸引住了,甚至开始思考给如何实施,乃至起了舍己成仁的想法,可却被贾琏一句话打回去,毕竟人亡政息的概率太大了,谁也无法保证朝政继续清明下去,子孙们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路走下去。

因此说,贾琏最后的几句,实在是太伤他们的心了。即便是如此,他们依旧还是有些不死心,只等待这看贾琏后面会不会说什么更好的方法。

之后贾琏有开始写起了一条,这是仿儒家大同思维,他说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方针,将均田政策写了出来。

然后他论述了一大堆,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最后再次弄了个不可取的评语,言道国家发展还没到时候,只能留于后人去实现。

这条略微还好些,最多只能糊弄糊弄那些沉迷于儒家经典中的腐儒们,不知实务的书生们,周围众人都手掌国家权柄,与这些东西看的十分清明,很快就分析出了其中的利弊。

只不过,他们依旧不得不赞叹,贾琏那天才一般的创意来。

再然后,贾琏又放后世的农村公社制度写出了一条,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提出按地区所有的人民共同劳动,收入全归集体,然后按劳分配。国家只是收取一小部分赋税,不干涉他们的分配过程。

可结果他又提出民众惰性,及集体劳动积极性低的缘故,再次将这条判了死刑。

这一次,就连张阁老也生出将自己这个外孙一把掐死的打算,毕竟这一条方案对他们的吸引力比之前的官绅一体纳税的吸引力还要大。

因为土地归属是整个国家的,那就没有了买卖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地主或者平民。

纵然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但只要一成功,即便发生了什么天灾**,百姓也无法将其引导到朝廷及官吏身上,只能够转嫁到他们内部当中,要怪只能怪少数人没努力劳动。

对他们这些高官而言,普通百姓的死活真没什么,毕竟这是个天子与仕人统治天下的,而不是天子与百姓共治天下的时代。

还好贾琏笔没有停,继续写了起来,这一次他才真正提出了自己想出来的观点。

贾琏开始写到,要改革土地,士大夫利益定然受损,因此就要给他们补偿,最后的补偿,便是给他们发俸禄。

这补偿,应当上至进士举人,下至秀才,所有拥有免税特权的读书人,都应当发放俸禄方式给予供养,而且俸禄应当足够的多,足够道可以养活数倍于本身家庭人口的俸禄,以此为交换便可以见机免掉士人不纳赋税的权利,从根本上缓解土地兼并问题。

也就在众人又破口大骂,这方案虽然不错,可这次策论是目的增加国家收入的,不是要散财的。

因为要准备几年后对蒙元的战争,以及之后的治理,国家收入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哪里还有余钱给那些秀才们发放钱财。甚至十年乃至二十年,三十年国家都不会有余钱了。

可偏偏这方案有看起来十分的完美,又令他们难以割舍下去,不得不再一次陷入了纠结当中。

好在贾琏再一次秀气了自己的数学功底。他从全国一共一百五十二个府,没三年一个府会出三百多个秀才算起,有从每个人的平均年龄,大概便是有四十万万秀才。

而且这个数据,纵然是日后国家人口增加了,也不会有变化。至于举人,差不多只有三万人。

身为户部尚书的张阁老,依旧吏部尚书看到后,不由点头,他们清楚的知道,秀才人数远没有那么多,全国目前的秀才只有刚刚三十万。至于举人,也的确是三万人左右

贾琏便又从让这些秀才举人生活富足的标准,比如每一个秀才每年百两白银(相当于超过七万人民币),每位举人每年两百两(相当于超过十五万人民币),国家大概最多需要每年掏出五千万贯(相当于三百多亿人民币)。

当然这数据比起真正当官的即便是九品官,最低九品都月俸禄各种东西加起来共五十两,最高五百两以上,是少了点,但却已经足够了。

之后便是计算国家所有土地全部纳税后的收入,没了那些有功名乃至当官人名下免税的田地,差不多就可以增加六千余贯。

两者相比,明显可以看出国家的收入不但会减少,而且会因此增多,是利大于弊的,充分说明了此法的可行性。

而起若是借助这次改革的大势,查清历年来的隐户隐田,这个数据还要更大些。

直到此时,贾琏要表达的意思才算告一段落,终于停下了笔。

只是此时的他依旧没发现周围的人,而是盯着桌前的纸愣了半响,直接爬在桌上睡了起来,很快众人耳边竟然传来了轻微的鼾声。

这次不但是周围众人,就连圣人也愣了起来,过了许久才明白了过来,贾琏这是太累了,居然睡了过去,圣人不由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一边的胡阁老率先站了出来,开口道:“人们常说甘罗八岁为相,我一直是不信的。今日见到了这贾琏,我才算真正明白,天授其才还真有这么一回事。有这贾琏,当真是我大梁之福,是圣人之福。”

皇帝听到后,也是不由万分感慨。若非亲眼见到,他如何能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竟然能有这般的见识。

细说起来,贾琏的这最后方案真的是十分的浅显,浅显道想一想就能得出来的结果,只是还真没有人提出来过罢了。

而且就算有人是想到了,他们自己通常也只会当成笑话,毕竟他们谁都没料到,朝全天下所有的举人、进士发俸禄,最终结果居然是国家收入增加了。

若是没有那堆计算的结果,他们这群人也是绝对无法相信的。

特别是那些计算,那这个算乘法还要用算筹,算加法用算盘的时代,除法便基本就没办法(中国古代人计算能力真的很差,乘法口诀虽然早就有了,但多位数的乘法应用到算盘上,还是明朝以后。而且读书人们都只读四书五经,连普通都位数加减法都要算半天),这么巨大的计算量,他们是在不清楚贾琏如何在纸上随便胡乱划了几下,便清楚的计算除了结果。

当然,不是没有那些算术好的比如账房什么的,可是他们又绝对没有贾琏这般的大局观。在座的众人不由想起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从中枢到地方,实施的账务改革的方案,让国家收入大幅度上涨,贪污现象基本杜绝的妙法。

那方案虽然是林如海提出来的,可他们全都清楚,实际上是贾琏想出来的。此时他们都微微有些释然了,难怪当时只有几岁的贾琏居然可以提出那样的方案,原来他的算术功底居然是这样的好。

直过了许久,圣人才回过了神,派人收拾好贾琏的答卷让千万不要损害。

不过这东西,最终还是被张阁老要走了。毕竟贾琏给的数据,他们依旧还是难以相信,少不得要拿到户部差人重新计算一番,好好核对一番,看看结果到底如何。

若是这数据真没错,想来接下来的这几年整个大梁朝便又是一轮天翻地覆的改革,而且那北边已经准备了几年的战争,怕是也要跟着延后了。

此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快要亮了,宫门的打开声也慢慢传来,新的一天。

圣人这才开始招呼众大臣散去,并言道今日的朝会便先停了,这是圣人登基到现在,少有的几次不是因为生病而暂停朝会的。

此时圣人本来依旧有了年老昏花的眼睛绽放出从所未有的光彩,他记得,上一次的时候便是对北边战争政策提出的时候,那也是同贾琏有关。

纵是一夜没睡,可圣人依旧是十分的精神,乃至是有些兴奋过度了,想来其他的几位阁老也是一般。

圣人本来是想留着贾琏在宫内休息的,但想到这殿试才刚刚过去,未免有些不便,便嘱咐张阁老走侧门送贾琏出宫,并一定要亲自,并好好看顾。

圣人看着张阁老同贾琏远去的身影,内心不由一阵复杂:大梁朝除了贾琏这么一个天才,真不知道是祸是福。若是真有什么不对的情况,免不了要提前斩草除根了。

转而圣人又想到:所谓的文人即便威望再高,只要没碰触到兵权,便永远不可能由谋逆的可能。没见几千年,大臣当中也就王莽一个险些成功了。

而且这些文人们,最是顾忌自己的名声,顾忌注重国家正统。这贾琏日后若真敢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怕不用帝王下手,其他的臣子就会将他解决了。

因此这贾琏,即便再有能耐,也不过是下一个周公,下一个牛阁老,终究是于国家有利的。只是怕现在的太子以及后面的几代君王要同他一样憋屈些,但这未尝不是好事。

只是即便这般想,圣人依旧有种未来无法掌控的感觉,没能彻底的放下心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圣人的担忧也不是多余的,贾琏的确不可能做出什么谋逆的事情来,但也差不多了。

日后的贾琏当了首辅之后,深感君王权利太重,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因此等他真正将内阁掌控在手中之后,便利用内阁开始讲君王的权利慢慢侵吞干净,而首辅并其他几位辅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到了最后,等贾琏年老下台只是,君王成了国家名义上的主人,象征意义居多,就连参加朝政的权利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其他的什么权利了,只是单纯的受着国家的供奉。

而后人研究政治、历史的时候,每每说起君主立宪制的时候,都免不了提起贾琏。因为无论是在华夏还是其他地方,真正的君主立宪制便是从贾琏贾首辅的时候开始的。

不过那时候的贾琏,早已经被人碰上了神坛,当真如他少年时期所想象的一般,成为了超越孔孟的“圣人”。

如果让现在的这位圣人看到日后的那一幕,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自己的一时心软,没将贾琏这个祸根彻底掐死,以至于遗祸子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