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发展计划委员会(1 / 2)
“教育经费怎么办,这可是非常庞大的支出,而且不是一次支出就能解决的,需要源源不断的长期投入。”提问的是教育部部长,CC系的陈立夫,38岁的陈立夫今年1月担任教育部部长一职,其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系,25岁时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在这个年代算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政界。
其主张在战时学生仍以读书为职责,掌握知识学究本领后再谈救国与抗战,拟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针纲要》,其中心是‘为在德智体各方面培养健全之公民,使其分负建国之艰巨责任,故青年之入校修业,自国家立场观之,读书实为其应尽之义务。使青年而有废学之现象,实为国家衰亡之危机’。
并且,当时的大学受西方教育影响,实行的都是西方的教育内容,缺少中国自己的有关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的教学内容。陈立夫将这种大学的反常现象斥之为“外国租界”。
陈立夫下决心改变这一现象,他修改了大学的科目表,确定了大学里要必修中国人须备的知识。比如中国历史科目中的中国法治史、中国政治史等等。
还改革了过去任教授或副教授必以留学回国得学位者的制度,为那些本国大学毕业任教多年有成绩、有著作,甚至所教学科与国外研究无关的教员提供了晋升之路。
统一大学招生、考试,设立贷金制度,资助没有资金来源的学生,后来根据统计,战时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全部靠贷金和公费完成学业的,大约有十二万人之多。
到1940年,陈立夫推动国民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实施纲要》,将国民教育的普及分了三期,第一期目标各镇(乡)均应成立中心小学一所,至少每三保成立国民学校一所,入学儿童要达到适龄儿童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入学民众总数要达到失学民众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第二期占比为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五十,第三期占比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六十,前两期共四年,当时在陈立夫的努力下,前两期的目标基本实现,第三期是1944年到1950年,可惜陈立夫到1944年已经被调离教育部。
林风多看了陈立夫两眼,这陈立夫和他哥哥陈果夫创立的CC系可是国党第一大派系,注意是国党,不是党国,其实力主要分布在国党的组织部、中统局、地方各级党部以及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
想想组织部是什么地方就知道CC系为什么这么流弊了,组织部就相当于古代的吏部,掌握着国党的人事大权,你丫不听话就把你弄下去。
“教育经费自然由政府支出,如果以我的名义提供教育经费,影响太坏,虽然对我有好处,可我用不着。”
陈立夫看了一眼光头,老大,你要出血么?光头目不转睛,知道陈立夫看着自己,也不转头,看咱没用,地主老财在主席台上。
“政府财政不足是事实,这个就是我要讲下面的问题,工业和商业。现在国家的财政亏空应该十分巨大,这一点孔院长应该是很清楚的。”林风说着看向了孔祥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