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倾崩(3)(1 / 2)
寒风呜咽,霜雪纷飞,广袤的东欧原野上一片银装素裹,冰封千里,显得苍凉而又壮丽。然而在红俄首都莫斯科周围,交战双方军队却是在这片冰雪天地中激烈搏杀,仿佛丝毫没有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束约。战机呼啸,坦克奔驰,震耳欲聋的雷鸣爆炸声彻夜不绝;汨汨流出的温热鲜血,很快便在霜风当中冻成了暗红色的冰晶,数以千计的生命急剧凋零,而这也正是这片寒冬季节的自然主旋律!
经过三天激战,帝俄军队全面突入了莫斯科主城之内。建筑林立的城市仿佛一座巨大的迷宫,千折百回,每一个楼房窗口、每一处废墟角落,都有可能隐藏着潜伏待发的红俄官兵。为了守卫这座城市,掘地三尺的斯大林又拼凑起了一支超过80万人的城防军,将偌大的莫斯科城填充得满满当当;然而在这数量庞大的军队之下,隐藏着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孱弱和空虚。包括舞勺之岁的少年和临近花甲的老人,都在近卫军的枪口威逼之下被颤颤巍巍的编入了行伍,他们平均每两个人才拥有一条步枪,另一个人只能分到可怜的几排子弹,其悲惨境况与25年前的那些前辈们一般无二。
而在重武器领域,红俄军队就更加寒酸不堪了。他们一共只有300余辆坦克和突击炮可供城防使用,飞机数量更是不足百架——由于德国在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中对美欧人才的争夺收蓄,使得这一位面中的苏俄完全没能像历史上一样从西方世界引进到足够多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在长年被外界封锁隔绝的情况下,苏俄的机械、冶金、化工、航空等一个堪称列强的国家所必备的基础工业,便也就可想而知了。而随着后续的“大清洗”的展开。苏俄那原本就先天不足的脆弱工业更是再遭重挫,大量设计师都被扣上了敌对阶级的帽子而惨遭流放和屠戮。当前红俄军队中采用简单弹簧悬挂的主力t-34坦克,还是工程师们一边接受内务人员的拷问和审讯、一边在实验室中设计出来的;其性能也无疑因为克里斯蒂悬挂技术的缺失和相关基础工业的不足,而远不及历史上那款同名之作。在德制的iv号h型坦克面前,这款战车简直就像孩童的玩具一般被对方恣意击破!
由于这些缘故。虽然帝俄进攻莫斯科的军队只有40万人,但他们却反而是纵横突进,气势如虹。他们在坦克上对敌方有3:1的数量优势,火炮数量为2:1,战机更是多出对方10倍有余,将白昼的天空几乎完全占据。面对帝俄军队的绝对武器优势。战技匮乏的红俄官兵别无他法,只能用自己的血肉身躯阻挡对方的前进,与这个血腥帝国和克里姆林宫内的独夫暴君同殉此地——那些意图逃跑或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上前线的人,都已在近卫军的枪口下先一步成为了惨死孤魂。
11月12日,占据外城的帝俄军队集中了大量的空中和炮兵火力。对莫斯科主城展开了猛烈的滥炸狂轰。数百门大口径榴弹炮分散部署在郊外的阵地上,根据空中反馈的观测报告、接连用曲射火力摧毁城中的建筑目标:虽然帝俄军在火炮数量上并未取得如其他重武器一般对敌方的优势,但他们在质量上却是完爆对手,其实际发挥出的效力也同样远非红俄军队所能比拟。原因无他,在德国的援助下,帝俄军中的重型火炮比例极高,作为常规武器的150毫米榴弹炮比比皆是;而苏俄由于自身工业有限,只能靠76毫米和85毫米火炮来堆积数量。双方的实际火力差距便由此体现出来了。一幢幢建筑很快就在这如密雨倾落的炮弹轰击之下崩裂塌毁,尘土滚滚飞散,火焰熊熊高窜;帝俄官兵则在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下向市区挺进。利用火焰喷射器、冲锋枪等武器与对方展开全面巷战。
与城市外围的战斗相比,市区内部的搏杀无疑要严酷了数倍;狭窄的地形使得帝俄军队的重火力优势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而发生在房屋当中的遭遇战更是将双方拉到了近乎同一条起跑线上,胜利者只会属于勇猛敏锐而又运气加身的那一方。很多情况下,帝俄军队都不得不用重炮和空中支援将眼前的建筑彻底炸平,而后才能继续向前稳步推进;而在这个时候。德国援助的那批灰熊式突击炮的价值便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它们的侧面拥有足可抵御76毫米反坦克炮零距离射击的坚实防御,后方发动机盖上也架起了一块用于抵挡从天而降的燃烧瓶的铁板;普通坦克在巷战中面临的被敌军伏击的尴尬处境。这些突击炮却是一个也没有具备。而面对盘踞在身旁高层楼顶的敌人,仰角不够的“灰熊”也完全有它的应对之策;在倒退数十米之后。其直接就用那门170毫米臼炮猛轰建筑的底层结构。那十倍于普通坦克榴弹的单发威力就完全不是后者所能轻易承受的了,而这种充满了暴力的野蛮拆迁,也无疑奠定了帝俄军队胜利的根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