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最后的平安夜(1 / 2)
1937年5月8日,整个法国都随着德国最后通牒的下达而笼罩在了一片沉重的氛围当中。触目惊心的粗黑标题刊登在各家报纸的头条,仿佛一头随时都欲扑入现实的噬人恶魔。24年前,德国所发出的最后通牒犹然在目,并通过一场战争让卧薪尝胆了四十余年的法兰西再度受辱。及至今日,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是上场大战的见证者,而对于那股挟泰坦之势从东北方席卷而来的普鲁士洪流,法国人心中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他们的憎恶!
在法国国会的联席会议上,戴高乐的面色宛若纸一般的苍白,看上去似乎已是心力交瘁;但他演说时,仍能胜其力之所不能,热情洋溢,辩才雄健 ” 。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担任总理的戴高乐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修筑纵深防线,将法国的失业率和国民收入从经济危机的崩溃深渊中拯救了出来;尽管这种手段是建立在寅吃卯粮的贷款基础上,最终必然会因为庞氏骗局本身的局限性而宣告破产,但广大的法国民众却对此并不知悉,他们对成果解决了法国经济问题的戴高乐,无疑有着极为拥戴的热情。
凭借着之前所创下的声誉,戴高乐最终在一场被他称作是“一生事业中最伟大的演说”中主导了国会,并让议员们将之前的恐惧和犹疑转变成了自信和镇定。他的公文包中装有两份协议文本,分别是与英国的防御同盟和与美国的援助合约,而也正是这两个盟友。给了今天失去俄国援助的法国以再度站到德国对立面上去的核心底气。当他说道日本将以“7o年维新历史所独具的洞察力”宣布中立时。会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欢呼声:庞大的日本舰队选择锋芒入鞘。这无疑能够使得压力骤减的美国,将更多的资源和舰队投放到欧洲战区中来。
在英伦,以内维尔?张伯伦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同样被德国的骤然翻脸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当前德国的战争矛头仍旧只对准了大肆破坏之前停战协定的法国,并未对英国有直接的敌对;而在最为敏感的海军领域,今天经历了超过5年经济危机洗礼的英国即便是全力造舰,其舰队规模也很难再达到当初所规定的英德海军比例上限,英德之间并没有爆发战争的直接冲突。从当前的直观形势来看,英国完全可以在这场战争当中置身事外。相当一部分议员据此竭力主张避免战争。以防止上场大战时的悲剧情况再度上演;就连张伯伦本人也倾向于不履行同法国的防御同盟义务,说服法国人让步以谋求和平。
不过,英国政府内的这一声音,却是被以丘吉尔为首的鹰派所强力镇压了。经过数十载岁月的积淀,丘吉尔早已从当初锋芒毕露的壮年磨砺成了身经百战的老练政客,对于当前英国臣民的思绪,他早已经深入洞悉、并有了应对之策。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中对当前时局一语道破的说道:“如果我们今天在战争和耻辱之间选择了耻辱,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还将被迫面临战争。”相比于在法国陷落之后独自面对中欧同盟的兵锋,当前立即对法国履行同盟义务无疑是不列颠捍卫正义、同时恢复昔日荣光的唯一选择。
对于当前对德战争所必将面临的种种不利局面。丘吉尔也在会议上逐一作了答复。皇家海军的力量已经得到恢复,5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3艘光辉级航母的竣工让本土舰队的实力为之大增;只要美国大西洋舰队能在第一时间与英国海军合兵。那么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就能够稳稳的保住。至于海外殖民地,有了美国加入之后的它们也就处于可牺牲的范畴;更何况稳固了战局的协约国完全可以在海外反守为攻,将这些地域逐一收复。丘吉尔指出,只要德国海军无法战胜英美联合舰队,他们就注定无法利用世界的海洋,而协约国却可以将力量投送至任意一处地方。
对于至为紧要的印度和印度洋战区,丘吉尔也在高层内部会议上抛出了军方所筹划已久的策略:利用在苏丹、也门、和北索马里的基地,英国可以在曼德海峡大量布雷;而凭借着一支在印度孟买驻扎的专业布雷潜艇分队,英国还能对雷区实施补充。如此便可在相当程度上阻止奥意舰队在印度洋中的行动。丘吉尔也对英国在印度的防御力量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需要经过波斯高原长途跋涉的同盟**,很难对当前的印度构成致命的威胁。经过丘吉尔的大力推动,英国那原本就潜藏着的对德敌视情绪终于被激发出来了。政府要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华盛顿,以征询他们的撒克逊表兄弟对这场危机的意见。
与孤立主义盛行的历史位面所不同,当今的美国却是在多持续了两年之久的经济危机中有了明显的对外干涉倾向,加之总统罗斯福本身拥有远超前代的权柄和独到的战略眼光,使得美国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朝着阻止德国称霸欧洲这一目标大步前行。面对一个已经构不成威胁的法国和国势日薄西山的英国,德国尚且表现得如此步步紧逼;一旦其控制了整个欧洲,美国又如何能够再在大洋的另一端安然立足?要知道,当今的德国已经在国民总收入上与美国处于同一档次;等到他们击败了英法,美国在国力上就将较德国统御下的欧洲处于全面劣势,就更遑论另一片大洋的日本还时刻都在蠢蠢欲动了!
5月8日,罗斯福再度发表了他那著名的炉边谈话,宣称欧洲的文明世界正面临一场浩劫,而美国则有责任手持橡皮软管赶到一线,对正在熊熊燃烧的邻居房屋实施灭火救援。尽管国内的反对党势力当即对其大加攻讦,指责这是以美国青年的鲜血来浇灌他国肥田的无法容忍之举,但这都没能成为主流的声音。伴随着经济危机的成功解决,罗斯福在政府权力和民众声望两个领域都超越了他的表兄,而他自当政之日起就开始宣扬的对外干涉论调,则更是在数年的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美国民众的思绪,为今天的参战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