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谁是砧板上的下一块肥肉?(1 / 2)

加入书签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与亚洲的印度、印度支那、东印度群岛、大中华地区的商业贸易。占了英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

而印度已经接替北美十三州,成为英国新兴的大贸易市场。

但是东印度公司却没有足够的武力来侵略亚洲。

在印度,他们只能依靠拉拢上层势力,或者在某个沿海地区利用帆船大炮打一场非持久战,借此来威逼利诱,从而控制住整个地区。

印度人也不是傻子,知道英国人短手,所以时常来一场没有组织、散乱的暴乱。搞的英国人鸡毛鸭血。

无奈的英国人知道不可能像对待西印度群岛和北美那样,进行实际控制。

所以拉拢一部分印度土邦,打击另一部分土邦。

然后自己在旁边看热闹,让印人狗咬狗。

南亚次大陆在约翰·肖吉士的高超的外交手段下,将原本混乱的二百多个土邦糅合在一起,成为英国的领地,渐渐地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

郑应天一定要想办法在印度阻击英国,使之成为英国发展的绊脚石。让英国不至于超过中华且发展的更快。

为自己将来赶超欧洲做铺垫,不至于差的太多。

唉,现在的清王朝根基还很牢固,怎么样才能推翻它,建立稳固的政权?

不推翻它,又何谈崛起?

郑应天想破脑袋也没办法,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说不定,还是先吃下印度这块肥肉再说吧。

目前恒河流域的二三十个土邦很不稳定,英军多次铩羽而归,东印度公司在尝试无法实际控制而且碰的头破血流之后,决定消灭掉他们。

好战的基督徒加上约翰牛独有的高傲,使他们无法忍受被打败的羞辱,所以吃了秤砣铁了心,诉诸武力。

郑应天先派人去和土邦首领接洽,秉承诺将提供5000支枪及配套的弹药,只需要在打败英国之后,将当地的商业贸易交给自己就行。

那些土邦首领先期还不信,但在收到郑应天送过去的三分之一数量的枪支之后,一个个的找上门来谈生意。

目前土邦与英国人开战,主要是因为枪支不足,因为土邦首领们没有足够的原料和技术,所以只能靠准确度和杀伤力都不足的枪支与英国人在丛林中野战。

幸好土邦人熟悉地形,否则死伤的还要更多。

在拿到和英军相比都不差的燧发枪之后,土邦首领再也坐不住了,一个个的要用象牙、香料、黄麻来交换。

说实在话,郑应天除了象牙之外,其他的都看不上。而且象牙只是作为装饰用,需求量不大。

但是,郑应天不需要,不代表英国人不需要。郑应天可以用枪支子弹和土邦做交易,然后再高价将香料、黄麻卖给英国人,还能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

土邦和英国开战,真的有胜算?

回答:不可能。

恒河流域二十多个土邦为了抵抗英军,结合成松散的联盟。

投靠英国的差不多有二百个土邦,虽然英国现在还无法整合这股力量,但是不出一年,肯定能整合。

到时候,恒河土邦的什么优势都不复存在,只会一败涂地,成为英国的领地。

而郑应天提供帮助,只是让他们掐架掐的狠一点,彼时,两败俱伤,再来个渔翁得利。

不仅可以收获二十多个土邦下的三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可以与残废的英国人扳扳手腕,较量较量。

一箭双雕的好事!

然后谁是下一块肥肉呢?

南亚次大陆?孟加拉?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郑应天准备拿下眼前这块肥肉时,一个不寻常的人来了!

公主带着乾隆的懿旨,从顺天府千里迢迢赶到卫藏(xi zang),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廓尔喀,宣布郑应天即ri进京,调为两广总督!

前任两广总督多隆阿因为贪污太多,事情败露后,被押回京城候审,同时调郑应天补缺。

可为什么恰恰是这个时候?

郑应天如果能在一年之内拿下恒河流域,那就意味着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推翻满清统治。

到时候,揭竿而起,汉人中的有识之士一定会一呼百应,灭亡清朝指ri可待!

难道乾隆已经发现了什么?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意味着血流成河,外国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肯定又是中华民族受苦受累。

因此还是先积蓄力量,争取‘光荣革命’,然后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蓄,在去粗留jing的基础上,发展新式教育和科技,赶超欧洲!

远在千里之外的乾隆不可能会知道自己的处境和打算。

所以之前的猜测只是个巧合?

郑应天绝不会这么想,能当皇帝的,谁也不是个肚子里没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