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我们坐在那里看戏就行(1 / 2)
大唐速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南山建工的速度。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南山建工就上了两次《大唐日报》的头条。
“大唐第一高楼顺利封顶!”
“颐和园确定选址,南山建工再次成为独家承建商!”
这些消息,让长安城的冬天显得很是火热。
基本解决了升降梯的问题之后,大唐第一高楼的修建就进入了快车道。
因为剩下的工程大部分都是室内工程,哪怕是冬天,只要气温不降低到零度以下,也能够正常施工。
李宽准备在明年春天的时候,正式将这座高楼推送到长安城百姓面前。
“王爷,这渭水支流引入水源到颐和园之中,再让水流到作坊城的中心湖之中,最终让它们顺着作坊城内的河涌,重新汇入到渭水下游。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性非常高,并且解决了颐和园需要大量活水的问题。”
阎文本仍然是本次颐和园修建的将作大匠,同时,他还邀请了渭水书院的宇文善来给自己当副手。
作为宇文恺的关门弟子,宇文善这几年在渭水书院的表现也算是比较出彩,很是让渭水书院的格物学院上了一个台阶。
“没问题,水源的方案就按照你说的来制作。颐和园的建设重点就是一山一水,作坊城旁边,并没有像样的山坡,也没有明显的大湖泊。正好把挖掘湖泊的淤泥堆积到旁边,形成一座人工堆积的山坡,然后围绕着山坡修建一些庭院和宫殿,四周栽上各种名贵树木花草。这个湖,要挖的足够大。
听说杭州那边有一个西湖,去年杭州刺史在西湖中间筑了一道堤坝,将西湖一分为二,让这堤坝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我们的颐和园,直接参考西湖的格局来挖掘湖泊就行,总之我希望这个颐和园,是一个跟大明宫完全不一样的行宫,能够让陛下住进来之后就不想离开。”
既然杨本满那帮人那么给力,给自己这么好的一个助攻,李宽自然要把这个机会把握好。
行宫的修建,如果不能把李世民吸引过来,那么意义就大大的削减了。
相反的,如果以后李世民一年到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颐和园里头,那就相当于大唐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颐和园,转移到了作坊城。
这背后的意义,自然不需要多说。
“王爷,其实按照大明宫那样修建,速度最快,花费的钱财也少。如果完全要按照江南风格来修建,那么费时费力不说,钱财绝对不会少花,您要不要再考虑考虑?”
阎立本已经跟李宽交流过颐和园的建设思路。
虽然他心里还是挺期待的,但是看到那规模浩大的宫廷建筑,生怕修了一半就修不下去了。
作为大唐有数的大匠,他很清楚江南风格的庭院,修建起来有多么麻烦。
“不用,既然要修的别致,就干脆做到极致,否则陛下在大明宫待的好好的,干嘛来颐和园?我就是要让陛下感受到颐和园的不凡,让他来了就不想回去。”
反正都是花的李世民内帑的钱财,李宽可是一点也不心疼。
作为东海渔业和大唐皇家钱庄最大的股东,李世民的内帑之丰厚,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估计连李世民自己都不清楚内帑到底掌控了多少财富。
“不管是谁去了完工的颐和园,都会流连忘返。就凭王爷您给的设计图中的那一段话,我就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在山谷之中的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而园内山丘之上遍栽名贵稀奇林木,而以各色花树为多’;这绝对是是人世间的天堂啊。”
按理说,阎立本的手中已经有了大明宫,算是功成名就。
这些年虽然有不少勋贵找他设计房屋,但是他都不为所动。
这一次,看到李宽给的东西之后,却是主动请缨的要担任将作大匠。
倒是省了李宽一番口舌。
……
河东道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整整翻了两番。
第一年的时候,大家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跟着楚王府的步伐在种植。
如今,尝试到了甜头,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勋贵们,立马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人手不够?
我自己搞定!
朝廷赏赐之外的荒地,需要出钱购买?
没问题,我给钱!
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数量不足?
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专门修建一个棉花种植研究所,一应费用大家承担了,观狮山书院只要负责安排教谕。
“褚主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量的棉线被运往长安,特别是太原王家,后来者居上,今年单单他们一家种植的棉花面积,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亩,几乎占据了将近一成多的产量。”
石明作为褚遂良的助手,将自己把握到的棉花相关信息跟褚遂良进行了汇报。
作为观狮山书院农学院中最早研究棉花种植的人员,石明现在算是棉花行业的专家。
在忻州做了一年的里正之后,就被重用。
之后更是被褚遂良亲自调派到了自己身边做事。
毕竟,李宽让褚遂良到朔州负责棉花种植推广的事情,褚遂良自然要把最专业的放在自己身边。
“朔州北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交锋很厉害的一个区域,如果通过棉花的种植能够让这块区域彻底的纳入我大唐的统治范围,哪怕是让太原王氏这些世家勋贵多挣一些钱又有什么关系?”
褚遂良自然知道石明话里暗示的意思。
不过,他很清楚李宽安排自己来朔州这边主持棉花种植事务的原因,所以不会因为太原王氏跟楚王府关系不大好就给他们使绊子。
相反的,太原王氏能够成为河东道北部最大的棉花种植主,跟褚遂良的支持分不开。
毕竟,太原王氏是河东道的地主,他们的优势不是其他长安城的勋贵可以比拟的。
像是杜家,虽然也算是关中有数的大家族,但是在河东道这里也就种了五六万亩棉花而已。
至于其他勋贵,大部分也都是几万亩的规模。
当然,他们不会满足于几万亩的规模,只不过扩张的速度赶不上人家太原王氏而已。
要知道,李宽让朝廷划定的这一块区域,至少够大家种上五百万亩棉花。
现在可还是差的远了。
当然,就大唐现在的消费量,棉花的种植规模已经够了。
甚至,短短的两年时间,因为棉花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棉布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布匹变得亲民了许多。
“这倒也是。为了省事,这些勋贵都将原来的草原开垦成为棉田,并且各家都派出了许多人手过来,而为了棉田的安全,每家每户都有安排大量的护卫过来。单单这些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其实就是一股不小的队伍。”
“突厥人被我们大唐打败了,薛延陀人也废了,曾经强大的高句丽,也几乎是灰飞烟灭,朔州北部草原,短时间内已经没有对手能够威胁到我们。再加上附近发现了大的铁矿和煤矿,两座新的边塞矿产城池冉冉升起,假以时日,朔州将成为大唐北方新的一个经济中心。而一旦这里能给朝廷,给勋贵带来利益,自然就会有更强大的队伍来保护这里的安全。慢慢的,朔州将不再是一座边城。”
褚遂良也是有抱负的人。
他希望自己能够跟马周一样,将朔州经营成凉州那样的繁华州府。
到时候,自己的前途绝对一片光明。
“嗯,不过因为棉田的原因,今年可是累死了不少奴仆,特别是王家的奴仆,有一批是从各处买来的奴隶,他们为了尽肯能的降低棉花种植的成本,可是对这些奴仆压榨的非常厉害。”
“王家手中有不少是淳于家从倭国运输回来的奴仆,说是奴仆,其实淳于家的人是把那些倭国人给骗过来的,不仅没有花钱,据说还收了那些倭国百姓的一些运费,结果一转身,淳于家就将倭国人像奴隶一样的卖给了那些棉田主。这事情,没有伤害到大唐百姓的利益,我们不用太过纠结。”
朔州发生的事情,褚遂良自然很清楚。
但是,只要没有触犯到他的底线,他根本就不会去干涉。
反正,只要有利于朔州附近棉花种植的事情,他都不会反对。
……
长安城中,因为大量棉布作坊的扩产,以及作坊城中各处衙门、新的房屋及颐和园的开建,水灾带来的流民影响,迅速的被消弭干净,甚至还重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
“郎君,今年的棉花,以及以最快的速度加工成了棉布,如今单单我们王家就有超过十万匹棉布要售卖出去。可是今年种植棉花的,不仅仅只有我们王家,要是继续按照去年的价格来售卖,显然是不现实了,所以我建议直接降价一半,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棉花,也让我们太原王氏的棉布,成为大唐最有名的棉布。”
王峰作为太原王氏安排在长安的管事,如今负责所有的棉布售卖业务。
他很清楚棉布市场的变化情况,如果不趁着其他各家今年的新棉布还没有上市,自己先降价走一批量,到时候再降价的效果,就差很多了。
十万匹棉布,单单太原王氏一家的棉布,就足以满足整个长安城的需求。
甚至把没有什么购买力的百姓算上的话,整个关中地区都够了。
可想而知,今年的棉布竞争会有多么的激烈。
“直接降价一半的话,力度会不会太大了?如果我们在那里辛苦挣吆喝,那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王杰作为太原王氏的嫡长子,虽然不直接负责家中商业上的事情,但是对于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有发言权。
“郎君,降价一半也还是有钱挣的,并且挣的还不少。这种棉花比种麻要简单很多,再加上楚王府的机械作坊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辅助设备,棉花脱粒和加工成棉线,都变得简单了很多。不客气的说,现在我们一匹棉布的成本,已经比一匹麻布还要低了。”
王峰的这话,有点出乎王杰的意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