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零、阉戚清流实一家(三)(1 / 2)
从基层起来的读书人,谁不愿意当百里侯!
万时华当初汲汲以求的,不就是一官半职么,只是到了新襄,熏陶了近两年时间,他才意识到,自己当初那种为了个人富贵而奔走,实在是太浅薄了,也偏离了圣人本意。
俞国振曾说,为官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为着个人荣华富贵,这类人一般只盯着官帽子,即使不是贪污受贿,也一定听看着自己的上司,唯上命是从者也。当今官场,虽然大伙都在骂贪官,实际上真正大贪未必多,绝大多数都是第一类,占着朝廷的便宜吃拿卡要却不替百姓做实事,一味逢迎上司罢了。
第二重境界则是为个人功业抱负。大名鼎鼎的海瑞海刚峰便是如此,这类官就是所谓的“清官”,清则清矣,也就是少伸些手多动点嘴,名声虽好,可是治下百姓该穷还得穷。他们倒还能替百姓考虑一点——前提这种考虑有利于自己的名声,有时他们便会顶住上层的压力,甚至为了百姓不惜辞官。所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者是也。时下,能做到这一点的,便是好官。
第三重境界,则是将自己的抱负与民生长远利益完全统一,知道自己是来为百姓做公仆的,而不是做主人的。他不会为了迎合上官而去残害百姓,但同样也不会为了迎合百姓而放弃自己的坚持——他应当深知,为官者的目光应该要适度超前。只要工作做到位,百姓也会理解。
万时华对这第三重境界实是心向往之,但遍览古今典籍,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几乎找不到一个人能做到这第三重境界。
或许俞国振勉强可以做到——也只是勉强。
比如说,俞国振对于环境卫生近乎变态的追求,让初到新襄甚至已经在新襄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都极不适应。不许随地吐痰倒还罢了,不许到处扔垃圾粪便也是正常,他甚至管到了每人一旬之类要洗多少次澡的地步!最初时百姓很不适应。俞国振先是强制推行,未执行者直接鞭笞,然后再慢慢说明这样做对于防治疫病的意义。这一个。算是勉强做到了第三点。
“茂生?”张溥愣了愣,顿时明白了俞国振的意思,他是一个聪明人。
万时华如今已经算是彻底投靠了俞国振,但这事情知道的却不多,世人知道他的,还是那个文章写得好的复社骨干。
因此,他可以公开出面运作此事,而不至于被人怀疑到俞国振头上。
张溥知道,俞国振要昌化知县这个位置,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往来于会安的船舶有一处停泊的地方。那样的话他以南海伯的身份出面与昌化知县协商,昌化知县不会不给这个面子。
他虽然博览群书,却绝对不曾想到,俞国振方才谈的石碌就在昌化。毕竟石碌这个地名,如今还不显。而且在官方文籍之中,被称为“亚玉山”。
当初为了勘矿,俞国振请出如今已在家荣养的智一二,带着十六个弟子,由三百名虎卫护着,徘徊于昌化境内。俞国振只记得这个铁矿离海岸有四十到六十里。具体位置根本不清楚,因此智一二原以为要踏寻一县之地。但到了昌化后四处打听哪儿有矿时,却得到一则消息,崇祯二年时知县张之光曾遣人驱走在亚玉山私开铜矿的人,有了这线索为引,他们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发现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巨大富矿!
俞国振记忆中,这个铁矿区共藏有铁矿三亿吨,而且是平均品位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富铁矿,也就是说,理论上讲可以冶炼出一亿五千万吨的铁来。实际上现在新襄的生产能力,因为限于原料不足,只是年产钢铁总量五千六百吨!
石碌铁矿完全足以支撑新襄乃至整个华夏,完成第一次工业**。至于铁铁产业另外需要的一项重要资源煤炭,在交趾就有相当优质的煤炭资源,暂时让安南人开采就是。新襄用自己的工业品,换取交趾的煤,看起来给安南郑氏缴了不少税,可是在如今新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下,这些税又会换成新襄的奢侈品。
于是安南郑氏想要以这钱来发展武备,那么俞国振自然就放出阮氏来将他们的武备消耗掉——说起来,换成武备,无论是火枪火炮刀剑甲胄,还是小型战船,还不是要到新襄来买!
“此事易尔。”张溥拍着胸脯道:“事成之后,区区一县令……”
“不是事成之后,而且是现在,马上,崇祯十二年三月之前,茂生先生便得上任。”俞国振笑道:“我可是被史道邻耍过一回的,这次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以天如兄的本领,区区一个县令,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张溥琢磨了一会儿,边远地方的一个县令,花点银子打点一下,再加上他个人的面子,确实能搞定。至于俞国振赖账的事情,他根本没有想过,无论他和俞国振在理念上有什么不同,对于俞国振的私德,他还是非常认可的。
“那好,我这就修书……只是活动打点需要银子,这我可没有!”
“大约多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