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帝王可以这样深情(1 / 2)
“朕二十而冠,娶柳氏十一娘为妻,即往太原,十载以来同甘共苦,若非皇后,朕恐怕早被奸歹暗害,且担当谋逆之名,何以能在社稷危难之时,及时平定营州,召集燕国公部,收复国都,得臣民推崇,即九五尊位?关于皇后种种功绩,及品行才干,相信忠良之臣有目共睹,朕不在此时再行赘述。”
至此稍稍停顿,匍匐跪地的诸位臣公,竟都能听出高高在上的君王,此时口吻饱含温情。
“朕与皇后,可谓患难夫妻,结发恩爱之情,乃朕毕生幸运,朕亦希望能够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奈何被奸歹所害,恐怕不能再尽夫君之责,皇后虽为女子,但才干不弱须眉,且朕笃信,皇后心之向往,断非擅权弄政,对朕先有夫妻情深,更不忘君臣忠义,太子晧,乃朕与皇后爱子,幼承良训,器业英远,托以江山社稷,朕并无忧患,然,太子年幼,暂且不能决断政务。”
贺烨先是冲十一娘微笑,终于移开目光,再度俯视朝堂:“今日,复兴四年六月望朝,朕令诸卿,暂时仍遵太子监国,皇后辅政,倘若朕因拔毒而崩,太子即位,亲政之前,军政之务,全凭皇后裁夺,若有违旨,视同叛逆!”
这不是一纸谕令,而是皇帝于朝会之上,面对诸位臣公亲口/交待身后之事,无论是太后党徒,还是陶葆仪这样的正统系,此时都不敢,也不应置疑。
且陶葆仪、杜渐知等等,近日以来的忧虑的无非天子因伤重不起,失去意识乃至于被皇后篡逆,眼看突厥才灭,治内又起动乱战火,但既然天子并未受到逼害,他们也不会反对若有不幸,太子即位皇后辅政的决策。
这就是真正的正统之臣,如果天子召会商议,他们或许会提出后宫擅国的弊病,然一旦圣意已决,他们不会如同冯继峥之流,一心看重权利而不顾大局。
并皇后辅政这段时间,对于诸多政务的处断,陶葆仪等看在眼中,也的确改变了成见,他们赞同当今皇后,与太后韦氏判若天渊,太子晧也不是曾经的仁宗帝,眼下亲耳聆听圣嘱,自然心悦诚服。
冯继峥等虽大不情愿,可慑于君威,此时哪里还敢反驳?
这些臣子,已经早被腐坏的官场,卑鄙的流俗同化,他们不再具备嶙峋傲骨,眼睛里只有私利的人,很懂得自保为重的道理。
甚至有那些年岁尚轻,又或者风流多情的朝臣,他们还没有经历太多磨折,并未被流俗苍老了赤诚之心,此刻大是感怀帝后之间的鹣鲽情深,感同身受人生在世,得一红颜知己相知相守何等幸运,感性的这一群人,甚至没忍住珍贵的男儿泪,他们希望天子能够渡过劫难,成全这一段美满佳话。
贺烨有过不少表白,但对于十一娘而言,复兴四年六月望朝宣政殿上,今日这番表白,当真能够让她终生难忘,但字字入耳,却字字凿心,她就此成为天下最受羡慕的女子,但这一刻,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的痛苦与畏惧。
越是珍贵的情感,才越是难以忍受失去。
只重曾经拥有?此话无非自/慰罢了。
明明就是早知也许会有情深不寿的无奈与凄凉,她一直不敢放开怀抱,但到了这时,十一娘竟然也不觉懊悔,她是当真无法怨恨这个眼看就要食言的男人,而且就算厮守的日子或许只余一日,下意识间,她仍然“违心”的,不再隐忍任何情感。
散朝之后,仍然指掌相扣的两人,刚刚绕过宣政殿北面那堵巨大的屏风,纵然身边仍然不乏宫人,一贯羞于表达情感的十一娘,竟旁若无人伸手攀附上陛下的脖颈,她微微拈起脚尖,几乎有些蛮横地用力于手臂,她甚至听见迟儿低呼一声“哎呀”,但这时她不在意了。
她太希望能够从唇舌的亲密之间,找回让她熟悉以及安稳的温度,她认识的贺烨,那个纵然在严寒也能给予她炙热的男人,她不相信会如此仓促的,如此无奈的,即将失去这个唯一爱慕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