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叛变(1 / 2)

加入书签

第66章叛变

1657年,孙可望在贵阳举行誓师大会,决定与李定国他们火拼。

面对李定国,孙可望是有自信的,自己有20万兵马。李定国、刘文秀总共也就三四万兵马,大家都是知根知底,李定国虽然很牛,但孙可望也不是个菜鸟。一对一李定国可能能搞定孙可望,但是孙可望绝对不相信自己5:1李定国,李定国还能翻出什么泡泡。

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可望大军,李定国、刘文秀决定破釜沉舟与孙可望一搏(实力悬殊过大,不破釜沉舟也没办法)。

孙可望的自信是有根据的,他对于云南十分熟悉,实力也远在李定国之上,正常来说,孙可望一定可以大破李定国。

历史告诉我们,太过于迷信实力是愚蠢的。

不说别的,打仗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像这种争权夺利这种事情,可以私底下做做,但是拿不上台面。

一般来说,如果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动手,正常的来说,会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当年左良玉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孙可望这次可能是被永历气晕了,想着连永历一起收拾一下,所以孙可望这次的口号十分嚣张:讨逆。

老大,你能不能找个好点的理由,讨逆?人家永历是名义上的老大,皇帝也能造反?你忽悠谁呢?

大家都不傻,其实这个仗,为了就是你的个人利益。

因此,孙可望手下有很多将领是不太愿意为孙可望的私利来卖命的。

所以,当双方军队在云南曲靖相遇的时候,曾经和李定国等人并肩作战过的白文选、马宝等人临阵倒戈,孙可望军队大乱,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猴精似的人物,立马趁势挥军进击,手下纷纷大呼:“迎晋王!迎晋王!(晋王指李定国)”

孙可望十几万大军一下子土崩瓦解。孙可望仅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逃往贵阳。

应该说,孙可望的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虽然他很嚣张的带了十几万的部队,但是他还是在贵阳放了预备队,并任命深得自己信任的冯双礼为预备队老大,主要是防止万一失败,可以进行有效狙击,并以放炮为信号。(若文秀追兵至,可速放三炮。)

看样子,现在预备队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

结果,刘文秀还没来,冯双礼就放了三炮。

走火了?显然不是。

主要还是孙可望这个事情干的实在不太地道,留守贵阳的大将冯双礼一看孙可望都成了这幅鸟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船破再踹上一脚的人。

因此冯双礼很配合地又踹了一脚。

孙可望可不知道冯双礼是故意的,他现在基本上就是草木皆兵,一听到炮响,吓得带着妻儿与少数随从继续向东狂奔。一路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各地南明守将均闭门不纳。

威行一时的孙可望众叛亲离,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孙可望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

不过显然孙可望不这么想,受到了教训的孙可望,不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把责任都推给了李定国:“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

所以孙可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降了清朝,并且投降得振振有词:李定国坑我。

著名大汉奸孙可望就这么诞生了。孙可望告诉大家: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虽然孙可望投降的时候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但是洪承畴依然如获至宝、喜出望外,他正为自己“以守为战”成果太小以致被政敌攻击而郁闷,再没成果估计就要被弹劾得回家养老了。

就算孙可望是光杆司令一个,不过毕竟有名气——好交差啊!

他激动地连忙派人接应孙可望入境。

随即派人隆重护送孙可望进入北京。对于这位前南明最高领导人的归降,清方上下十分重视,不禁立即在湖南册封可望为义王,还派出多位亲王显贵出京郊迎以示敬重。

孙可望当年坐拥三省二十万军队,想求一字亲王之封而不得,如今带数十人投奔清廷,却受到如此隆重待遇,毫不吝啬封为一字亲王(尽管没有实权),当孙可望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能不感慨,永历朝廷啊,当年请封秦王,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对清朝来说,?一点薪水,一顶帽子,换回一个“活地图”,一个绝佳广告,后面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生意,做的值!

孙可望从此成了顺治的铁杆粉丝。

孙可望投降之后,多次受到顺治帝的接见和赏赐,感激涕零之余,他表现出很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痛骂李定国,刘文秀“忘恩负义”“以奴叛主”的人(这两点从孙可望嘴里骂出来十分匪夷所思),一方面要求讨伐南明“大兵征滇,臣报效之日。滇南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

孙可望将南明各地形式,军事机密尽和盘托出。又亲自手书招降自己的旧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唯恐不够尽力。

你大妈已经不是你当年的大妈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赵本山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