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凤凰于飞(十二)(1 / 2)
坤宁宫东暖阁
见皇上也赞成张玉娴与沈瑾这门婚事,张太后松了口气。她原还担心皇上闹脾气,因厌恶张玉娴而毁其婚事。
虽然对这个侄女不甚喜欢,但事关张家脸面,她也不想张家女儿嫁得不好。
她对沈瑾的家事是极不满意的,但母亲与大弟说的对,外头这样的风向,一个年貌相当的状元公已经是张家最体面的选择了。
至于让张玉娴进宫,她是想都没想过的。
“既然皇上也看好,便请皇上赐婚吧,也是张家和状元郎的体面。”张太后整个人都轻松下来,笑向寿哥道。
张家是不信一个小小状元会拒绝张家的好意的,之所以希望皇上明旨表态,是希望借此掩盖过去张玉娴的那些“谣言”,也为了让那些御史看一看,皇上依旧亲近张家,满嘴胡吣的都可以闭嘴了。
寿哥笑容格外驯顺,却道:“母后忘了,历来只有皇室宗亲有赐婚一说。”
轻飘飘一句话堵得张太后肝疼。
张家不过外戚耳。
她先前轻松温暖的笑容变得僵硬起来,口中只道:“是哀家糊涂了。”
寿哥笑眯眯道:“母后若是欢喜,下懿旨也是一样的。”
张太后脸色愈发难看起来,却只能道:“罢了。”
要的就是皇上表态,太后表态有什么用。
且懿旨又如何能与中旨相比,慈宫懿旨也就对内宫有用罢了,内阁却是不买账的。
这会儿外面弹劾张家正欢,正经八百下旨,万一被内阁封回折了面子不说,引来御史更加猛烈的弹劾,婚事没准也要黄了。
寿哥就如不知就里一般,仍是满面笑容,一副孝子事事恭顺模样。
张太后盯了儿子片刻,才道:“等沈状元提亲,哀家作个女家大媒也是一样。”
寿哥笑而不语。
一室静谧。
袅袅青烟从精铜鹤炉长喙中缓缓溢出,沉香清甜的味道弥漫于整个殿内。
然本应使人心平气和的香味却不曾安抚下张太后,她只觉得一阵阵的胸闷。
扭头去看了周遭宫人,只见得一个个都低眉顺目装聋作哑,连她宫里素来最会凑趣的梁恭也木头桩子似的戳在那里,让她看着越发不快。
忽然想起身边另一个说话最为中听的太监吴忠来,她这边才放人出去选婚,又被那天杀的总与张家作对的御史刘玉弹劾。
思及此处,张太后挑眉问寿哥身后恭敬站着的刘瑾道:“选婚的事如何了?”
刘瑾没想到这把火能烧到自己身上来,不过好在这次他来,就是有了准备的。
自从刘瑾攥住了司礼监,又管了神机营中军二司五千营后,也异常忙碌了起来,已不能时时随侍在皇上身边,这次之所以能跟来,恰是因着皇上吩咐的选婚事宜。
只不过,皇上原是为太后若提及将张玉娴选入宫而备的后手,现下……刘瑾忍不住目光望向小皇帝。
就这一迟疑的功夫,张太后已是不耐烦道:“哀家听闻外间也有弹劾高凤的?当初老娘娘只道他稳重,故选婚一事让他掌。哀家看他是稳重太过了!这样拖拖拉拉,中宫人选迟迟不定,也不利子嗣!这宫里哪个不比他利落些!”
高凤因是东宫老人,被太皇太后钦点总揽小皇帝选婚事宜,这也是太皇太后一片爱惜维护孙子之意,只盼高凤与皇上一心,为皇上选出可心的人来。
也正因如此,才让张太后不满。张太后身边除了吴忠外,还有几个管事牌子也被派出去大肆插手选婚之事,无它,总要选出合张家心意的人选来。
这会儿张太后如此直白的斥责高凤,若搁在平时,高凤这总揽大权怕是要被收去了。
但是……
寿哥起身略略施礼,毕恭毕敬道:“让母后为儿子的事忧心了。实则,朕方才从老娘娘那边过来,高凤已是将人选奉上来了。”说着回头冲刘瑾打了个手势,刘瑾躬身行礼,倒退着出了暖阁。
张太后呆了一呆,随即面带薄怒,这事,竟是半点风声都没透给她!
好一对祖孙!
“这是几时的事?”她几乎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来。
寿哥笑容和煦,如这帘外三月春风:“就是刚刚,朕往老娘娘那边请安方知。便顺路带来与母后过目。”
他那眼睑微微垂下,掩盖住眼中嘲讽之意。确实有人弹劾高凤,却是弹劾其恃宠弄权,交通李荣,引进商人谭景清,欲买补革退残盐。
谭景清便是庆云侯周寿外面的跑腿的,盐引之事都经他手。
弹劾高凤是虚,意在周家,这还不是张家的手笔!
倒是又让太后这般说,这是塞张玉娴不成,又想顺势抹掉高凤,让太后的人接手,更便于张家塞人?
寿哥眼底寒芒闪闪,便“如你所愿”,且看来日……
余光瞥见刘瑾捧着锦匣进来,寿哥也不多说,示意刘瑾奉上。
那边梁恭也躬身接了过来,捧给张太后。
张太后压着火气,微微扬起下颌示意,梁恭开了匣子,取出最上一副卷轴,唤来两个小内侍展开让张太后过目。
张太后一看之下却是一怔,又反复看了两眼,又去看其下篆着的名姓,不由讶然道:“怎的是她?”
一旁梁恭悄悄伸脖子眯着眼睛瞄了瞄,这女子……像是曾进过宫的寿宁侯夫人娘家亲戚姑娘,好像叫……吴……锡桐。
吴锡桐?梁恭脑子装了两转,那不是张大姑娘丢进湖里的那位?!他抽了抽嘴角,脖子一缩,又变成木头人那样,全然目不斜视,更不敢去看小皇帝一眼。
张太后却是一直盯着寿哥,面容渐渐冷肃下来,缓缓开口道:“吴氏,不合适入宫。”
寿哥佯作讶然状,眼睛咕噜噜转了一转,奇道:“听闻她在大舅舅家住了几年,由舅母悉心调教,母后不也是瞧她恭顺知礼、品行俱佳才选她入宫陪伴?她既能在母后身边数月,想来也是个懂事的。”
张太后也懒怠再绕圈子,直言道:“那日你也在上巳宴,难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寿哥灿然一笑,又恢复了那阳光洒脱的少年模样:“知道知道,母后,那不过是婷表妹顽皮罢了。”
他这样一说,张太后倒是没词儿了,这是标准的张家说辞——姐妹间玩闹过火了。
可实际究竟怎样,她再糊涂还能不知?!她这聪明的皇儿,又岂能不知!
但知道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她也是有不妥,才令婷姐儿恼了。”张太后想了想,还是措辞严谨道。
她不信寿哥这么做没有对付张家的意思,这样一个姑娘入宫,张家非但不能借力,反倒是养了个仇人出来!
金太夫人那边都已经为此女找好归宿了,只是现在风口浪尖上,不好动作,且此女伤了头,淳安那边说不好挪动,张家也不能硬去接人,否则又指不上被淳安传出什么话来。
“她既有不妥,如何能入宫侍奉!且她还伤了头,也不知会不会落下什么毛病来。”张太后挥了挥手,让小内侍收起卷轴,准备丢在一边。
小皇帝却是上前一步,一反沉稳气度,露出他这个年纪应有的青涩笑容,似是要亲近又有些不好意思,声音有些低,却带着几分反常的轻快:“母后,此女是所有女子中,嗯,容貌最佳者。”
张太后一愣,张家送来的女孩子各个都是好容貌,她只记得那几个嘴巧手巧懂得与她说笑话给她做针线的,还真不记得这个老实巴交随大流的吴锡桐如何美貌。
看着眼前十五岁的儿子,正是知慕少艾的年纪,张太后忽就想起当年,她盖头落下时,年轻储君眼中的惊艳迷恋。
不知是不是最初的爱慕,让那长久岁月后,即便储君变为帝王,眼瞳中依旧只有她一个人的身影。
然而这份美好的回忆并没有让她赞同儿子的观点,相反,让她更加厌恶吴锡桐——绝不能让皇上迷上这个狐媚子!
“皇上,”张太后加重了语气,“选妻选贤,不能只看颜色。便真是容色无双,品行有瑕,如何能母仪天下!”
母仪天下。寿哥肚子里冷笑连连,当然不能母仪天下!还想中宫依旧出自张家?!
“母后。”小皇帝一副好脾气的样子,“外祖母、母亲、大舅母调教的人,怎会不妥?听说,她是最老实的。婷表妹那脾气,母后是知道的,原怪不得她……”
老实。那倒是没错。张太后努力回忆了一下,仍想不起这个姑娘有什么,好像,确实是逆来顺受的性子。
便是这次被婷姐儿推下水了,母亲那边也没说此女有什么不好,只说婷姐儿是奔着杨家姑娘去的。之所以要把这吴氏远嫁,也不是因此女有问题,纯粹为了平息京中物议罢了。
老实。老实。老实么……若是选这么个面团儿性子的,倒好拿捏。张太后微微沉吟起来,她先前觉得好的那几个姑娘未免太机灵了些,又是太过野心勃勃。
这宫闱之中,最不缺野心勃勃的女子,而只消一个,就能搅合得满宫不得安宁,若是多上几个,非乱了套不可。
小皇帝又凑近了几分,笑眯眯道:“况且,选了她,如母后所说,先前婷表妹那些误会也就都解开了,外面那些呱噪御史也不好再说小舅舅教女无方。”
张太后又瞧了一眼儿子,小皇帝满眼笑意回望过去。
母子对视片刻,张太后目光又落回卷轴上,是的,无论是嫁了张玉娴,还是选这吴锡桐入宫,都是为着抹平了先前那事,都是为了张家好……
罢了,他若是喜欢……总归,这是张家的人,吴家一家子都攥在张家手里。
张太后思量明晰,方缓缓点头,道:“难得你看中,便是她罢。”
小皇帝笑容果然灿烂了几分。
到底是个孩子呢。张太后没来由的叹了口气,又去看了下一幅。
卷轴上的女子一张团团脸,浓眉杏眼,虽显丰腴,但面相憨厚,圆润讨喜。
张太后挑了挑眉,寿哥显见心情极好的样子,笑道:“老娘娘说这样的有宜男之相。”
时人虽不如唐人那样以丰腴为美,却也喜圆润富贵之态,以为端庄大气。
张太后忍不住笑道:“确是宜男之相。”
再看小传,这夏氏祖上也曾有过九卿高官,但祖父却只任过南京太常寺少卿,已因病致仕多年,而父辈皆布衣。这是非常标准的后妃人选。
梁恭在她耳边轻声道:“奴婢查过,这位与周家没干系。”
张太后点了点头,表示这个不错,便又去看了另一幅。
那是一张标准美人脸,挑不出什么来,倒是眉梢有枚小痣。
张太后指着问道:“可问过,这痣有没有什么妨碍。”
这次却是刘瑾恭敬答道:“奴婢们已是请人看过,说是善痣,有‘喜上眉梢’之意。”
“那倒是个有福的。”再去看小传,张太后却又皱眉,因问道:“沈氏?可与那个……先沈尚书家可有关系?”
梁恭朗声答道:“奴婢们查过,没有丝毫关系,碰巧同姓。”又压低声音道:“也同周家没干系。”
张太后这才满意点了头,表示这个也可。
浅浅的匣子里只这三个卷轴,寿哥笑道:“老娘娘说朕年纪尚小,不宜多选,便只这三人瞧着出挑,母后若无异议,便要交由内阁复议。内阁若无异议,则还要母后这边赏赐几位宫人下去,教授她们宫中规矩。”
张太后应了声。
寿哥转而瞧着梁恭又道:“母后也知,高凤已然老迈,远不及老娘娘与母后身边人得用,当初老娘娘怜他多年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赏他个体面差事罢了,现下选婚事已了,也当卸了他的差事,仍让他回御用监去。这主持翻修坤宁宫的事宜,朕想还是向母后讨个得力人来办才稳妥。”
张太后脸上阴晴不定。
弘治皇帝薨逝后,张太后一直不曾移宫。
坤宁宫不仅是她住了几十年住惯了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当初没有皇后也就罢了,现下新人眼见确定下来,坤宁宫也当翻修准备皇帝大婚了,确实也该她这太后移宫了。
然,移了宫,在外界看来,也是一种权力交替。
在这样的时候,张家站在风口浪尖上,移宫,也会变成一种暗示。
“皇上欲将哀家移至哪里?”张太后语气颇为不善。
不仅仅是那些朝堂角力,现下,宫里也没有她可心的地方。
这皇城中所有宫室里被整治得最好的一所便是仁寿宫,乃为先太皇太后周氏的居所,张太后因不喜周氏,不肯去住她住过的宫室,先帝殡天时就以孝为名,奉了太皇太后王氏入主仁寿宫。
如今她能挪去哪里?!
寿哥又是孝子做派,笑道:“母后欢喜哪里便是哪里,朕都听母后的。”
听母后的,他几时听过母后的?!张太后张了张口,到底说不出不移宫的话来。
“宫里到处都空着,母后慢慢择定便是。大舅舅那边木石早已是备下多时了,母后择好,先为母后修缮宫室,再修坤宁宫也不迟。”寿哥道。
“你大舅舅备下的木石不是已经送去了西苑?!”旁的不知,这件事张家是当做孝敬皇帝的好事来向张太后报备的。
寿哥微微诧异道:“西苑?咦,大舅舅去岁可是运了许多木料石料上京的,说是修缮坤宁宫之用。怎的又说送去了西苑?西苑地才铺完,也就用些粗笨石料罢了,木料还不曾见。改日朕招大舅舅、小舅舅来问问。”
他说的轻松随意,张太后却是心下发沉,转而又想,张家总算又出一皇后,莫说是修缮宫室,便是出银子重建个坤宁宫又值什么!
因此她也放轻松了些,“这也便是在天家罢,若在寻常百姓家,做舅舅的,与外甥算得这样细作甚么。”
寿哥笑眯眯道:“谢过母后,朕明日就同大舅舅这般说去。”
坤宁宫内又是一派母慈子孝。
寿宁侯府里,得了口谕的张鹤龄心下五味杂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