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西安事变(1 / 2)

加入书签

第178章:西安事变

第178章:西安事变

柴永波对美国的总统选举非常重视,但瑞麒来的电报令他急速回到上海:“父亲病重。”这四个字是柴永波想到八十二岁的段祺瑞有了生命危险。

英租界段府宅邸,柴永波对奄奄一息的岳父大人说道:“好好养病,不要想那么多。”

段祺瑞长喘一口气:“我在想我的一生。不知道对国家有功有过,但我是尽心尽力了。”

“有功!”柴永波肯定的回答:“三造共和、取消帝制,这都是你的功劳。”

段祺瑞苦笑:“世人把功劳给了蔡锷将军。”

柴永波说道:“袁世凯称帝,没有你和冯国璋的反对,单凭蔡锷区区几千之中,他能领帝制灭亡?如果你和冯国璋将军相助袁世凯,中国的命运又会如何?”

段祺瑞感激似的点点头:“有人说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他们怎会想到,国人幻想出来一位英明的皇帝来给他们一碗饭吃。3.18惨案毁了我一生的清誉,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份子纷纷谴责我,哪里知道我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

柴永波理解段祺瑞的内心疼痛:“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一旦向徒手的青年学生与平民百姓开了枪,不仅践踏了为政之德的最低底线,也越过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界限。尽管不是你的命令,终究你是执政者。岳父,无可挽回的事何必去想?社会上这几年对此也有议论。有人说是鹿钟麟,有人指出是总理贾德耀,还有人说是当场指挥官传令失误。可惨案偏偏发生了。你只有冤屈的承担了一切后果。功过是非有后人评论吧。”

段祺瑞大笑:“你解开了我的沉重包袱,我要去了,好好对待我的女儿。”说完话闭上眼,安详的去了。儿女们围在身边痛哭起来,柴永波起身商量段祺瑞的后事。

段祺瑞一生不吃空缺、不收礼,一生没有购置房产,死后没有余财。南京国民政府本想将段祺瑞安葬在南京,但段祺瑞由于一生事业都在北方,临终前特意叮嘱儿子段宏业,死后一定将他葬于北平,最好葬于西山。

柴永波和瑞芳十几个兄弟姊妹商量后,决定遵照岳父的遗嘱,其灵柩于12月7日由上海启程,运往北平,暂厝于西山卧佛寺,等候段宏业请人卜地建墓后入土为安。

然而这一等就是半年多,所看中的土地,不是风水不佳,便是地主不愿出让。柴永波正为此事焦急,卢氏发来电报:“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发生兵变,民国总统蒋介石被扣押。”

柴永波急忙赶回卢氏,和宋子文、孔祥熙通罢电话,又和杨虎城进行了交谈。柴永波赶到了西安,他首先和周恩来见了面,对这次兵变引起的后果非常担忧:“周先生,日本国内蠢蠢欲动,进攻上海和北京都有可能。如果国共再次爆发恶战,我们的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周恩来点头:“我们党不主张处置蒋先生,但必须答应:停止剿共、共同抗日。”

柴永波长叹:“这是非常明智的抉择,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我可以见一见蒋先生吗?”

在会议室里的几个人对柴永波非常熟悉,对他的要求没有拒绝:“应该的,这次周旋,还需要柴董事长全力相助。”

当时在西安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西安事变这才发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