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训练缩短反应时的研究(转)(2 / 2)

加入书签

300

0.699

0.337

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十名受试者由于经过长期训练,他们的反应时明显小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锻炼人员,说明他们的反应速度较快。其p<0.01表明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研究还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的反应时保持时间长。

2.高架、低架两种拳架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比较分析

心率(hr)是反映心血管系统的一项基本指标,也是反映运动强度的一项生理负荷指标,一般认为强度和心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通常采用polar表测量运动过程中的hr。小强度运动,心率在130bpm以下,运动后5-10min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中等强度运动后,心率为130-160bpm之间,运动后5-10min可比运动前的hr稍快10-30bpm;大强度运动后,hr为160-200bpm之间,运动后5-10min可比运动前的hr数多30-50bpm为适宜。

表3太极拳两种拳架过程中的hr对比分析(n=人数)

指标

低架比高架高(%)

最低心率(bpm)

26.3

最高心率(bpm)

20.5

平均心率(bpm)

18.7

结果表明:本研究受试者四十二式太极拳两种拳架运动前安静状态的心率(hr)无差异,运动过程中,两种拳架的h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hr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在两种拳架练习过程中,低架的心率反应上升速度最快,所以其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相比而言,高架的心率反应上升速度慢,其运动强度相对较小。

3.对练习太极拳大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的比较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员的重心比较低,达到低架组的高度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高。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4。

表4大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社会学员

300

0.699

0.337

0.029

大强度训练

300

0.581

0.006

研究表明:经过大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强度训练后其均值为0.581,比训练前的0.699有0.118的提高,其p值为0.029,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太极拳训练有助于提高反应时。

4.对小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员的重心比较高,达到高架组的高度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低,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5。

表5经过小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社会学员

300

0.699

0.337

0.021

小强度训练

300

0.509

0.016

研究表明:经过小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强度训练后其均值为0.509,比训练前的0.699有0.190的提高,其p值为0.021,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太极拳训练有助于提高反应时,进行小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反应时提高幅度较大。结合表4、表5可以看出小强度训练比大强度训练更能提高反应时。

5.小强度结合功法训练后反应时与大强度训练后反应时对比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从第5周对部分重心比较高,达到高架组的高度的学员结合功法进行训练,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低,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6。

表6小强度功法训练后反应时与大强度训练后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小强度结合

功法训练

300

0.489

0.016

0.023

大强度训练

300

0.581

0.006

研究表明:经过训练后,社会学员的整体反应时都有了提高,经过小强度和功法训练后的社会学员整体反应时为0.489,而经过大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为0.581,相比较经过小强度和功法训练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上升最快。p值为0.023,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不同方法太极拳训练对个人反应时的提高效果有差异,这样就对太极拳科学性训练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提高反应时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反应时,这样有助于我们针对一些对反应时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可以利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节奏,来提高反应时。

(2)在经过太极拳的训练后的个人反应时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

(3)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通过减小太极拳的训练强度和延长训练周期,有助于更好的提高个人的反应时,制定良好的训练方法,通过科学的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

(4)在减少强度的同时,增加一些功法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反应时的水平。

2.建议

(1)本研究受试者为健康青年男性,套路选择四十二式太极拳,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扩大研究范围,如不同性别、各个年龄以及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运动。

(2)养生与技击结合,例如太极推手。取其中符合现在体育健身价值趋向的部分加以改进让练习者体会其中的变化莫测,力量与技巧的魅力。

(3)太极拳不但具有健身作用,还有许多的科学道理包涵在其中,所以我们应该更多更好的去研究太极拳,发展太极拳,使更多人受益于太极拳。

参考文献:

郝葆源,张厚粲.实验神经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81-221.

ainsworthbe,haskellwl,leonas.eta1coctivities:classificationofenergycostsofhumanphysicaldscisportsexercise,1993,25(1):71-80.

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25-62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太极拳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屠丽琴(1979、12),女,江苏仪征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组教研组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