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变化(2 / 2)
…………
“辽国穷困到要去掳掠党项蕃部,辽国只能掳掠党项蕃部,当然和朝廷不无关系。在这件事情上,朝廷很难说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推波助澜了……不过陛下的深谋远虑却已经可见一斑。”
赵家兄弟那一席上,赵匡胤的讲解也进行得差不多了,此时赵匡胤正侧头望向东南,眼眶内深邃难言。
赵匡义被谈话的气氛带动着,不由自主地也学着兄长的样子,却是转头望向了东南方,嘴里低声地念叨着:“陛下的深谋远虑?辽国穷困到要去掳掠党项蕃部……这辽国以前有石晋称臣纳贡,后来有河东刘氏称臣纳贡,并且占据了幽州汉地,中国出产几乎无一不备,自身又是称雄草原幅员辽阔,草原牲畜孳生更是无需挂怀,那时候的辽国只怕比大周还要富裕得多了……后来辽国在陛下手上失幽州、断河东,再不能轻松享用中国出产的铁器钱帛,的确会显得穷困许多,不过这乃是陛下的武功所致啊,兄长却怎么说是深谋远虑?”
“光是没了中国出产的钱帛以供契丹贵人奢靡,那对辽国又有多少伤害?铁器少了的确是个麻烦,不过辽国还据有渤海之地,当地自有矿山、铁匠,百年来又从汉地掳去了大量的工匠,只要省着些用,铁器还是尽够的……至少可以保证辽主亲卫的兵器甲仗与宫帐的日用所需。”
赵匡胤斜睨了这个武略甚缺的二弟一眼。说起来让这个二弟去外域开拓独当一面,他的能力缺陷真的是蛮明显的,他治民理政应该没什么问题,驾驭部属也很能干,可惜就是在指挥作战和武略眼光方面差了许多。幸好他选择的是凉州而不是交州,这边有自己给他做后盾,还可以从朔方军给他调拨一些擅长军事的能手辅弼,经略一下凉州那种羌戎力量远不如定难军的地方还是不算太难的。
果然,在听了赵匡胤的这一段话之后,赵匡义并没有恍然大悟的体会,却仍然感觉到很有些浑浑噩噩,当下只得略显茫然地又望了望兄长一眼。
赵匡胤在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最终还是打起耐心缓缓地说道:“二弟可还记得,辽主当初向朝廷请和的时候,陛下对其提出的两国互市要求毫不迟疑,完全没有经过任何的讨价还价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是啊……当时我军刚刚对辽军获得了一场大胜,虏廷又刚刚经历过一场政变,辽国是新主即位、军力残破,既无力再对我国进行挑衅,又要潜心安定内部,这才卑躬屈膝地前来请和。当时陛下在其他方面都很强硬,唯独就是应许两国互市这一点偏软了一些。”
得到兄长的提醒,赵匡义当然能够回想起才不过发生五六年的事情,只是他的这种回想完全无益于当下理解兄长的言语,难道……皇帝当时那表现最软的地方,其实就是深谋远虑之处?晃了晃头,赵匡义觉得自己一下子整不过来,也不知道是头脑不够用了,还是真的有些喝醉了。
“确如二弟所言,对于陛下此举,朝野上下几乎咸以为软弱,是陛下在多年征战之后为了北疆的长久和平作出的忍让,为兄当时的想法也不例外。”
对于赵匡义现在的反应,赵匡胤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自己之所以能够比较早地相通其中的奥妙,也不是因为智略的差异,而是因为眼界的不同。
灵州这边对羌戎以及西域回鹘开辟的榷场,盐州柳泊寨对定难军开辟的榷场,或许和周、辽两国边境的榷场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其基本主旨应该是一致的,这些年赵匡胤一直在思索参详皇帝的治政,再结合自己对前面两处榷场的调查,赵匡胤觉得自己差不多把握了皇帝的思路。
真的是远超历代的安边、开边之策啊……不过为什么前人都没有想到呢?其实说起来并不是很复杂的,或许还是因为前代的各方面优势都不够?无论是国力军力还是民生。以前的各个王朝即便是开边互市,基本上也是用朝廷税赋贴补收买沿边部族,让他们耽于逸乐不思劫掠,而现在的这个皇帝却是以强大的军力为依托,通过边境的几个榷场,利用各国的商队为先导,使用极为悬殊的产品将辽国挤压得窘迫不堪。
收回思绪,赵匡胤看着这个被自己寄予厚望的二弟,温和地说道:“朝廷在两国议和的时候一口允诺开辟多个边境榷场以利两国互市,其中的奥妙为兄至今也没有完全想清楚。不过眼前的事实俱在,辽国之所以穷困得要去掳掠党项蕃部,正是两国互市让他们的财富持续向大周流出;辽国之所以只能去掳掠党项蕃部,却是因为朝廷严禁其讹诈高丽。这怎么不可以说事情和朝廷不无关系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