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变故(1 / 2)

加入书签

斯大林话是这么说,但鉴于他并沒有调动更多的军队进入远东,所以他真实的用心其实并不难猜,即:他不在乎和中国片面开战,但是绝非在这个时候,或许在他心中,并不认为中国在远东的军事行动足以动摇苏俄的根本利益,同时他觉得,当前国际形势下如果与中国全面开战,等若是帮助英美日火中取栗。

斯大林的复杂心情,库尔图克的蓝科夫斯基是无法体会的,因为兵力和装备上的差距都太大,最主要是缺少重火力支持,所以,开战不过五个小时,第七集团军就丢失了所有的外围防线,不得不将兵力收缩进库尔图克,只能靠巷战來迟滞中国军队的攻势。

库尔图克,这座苏俄远东小镇,人口本來就不多,而在中国收复远东之后,人口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会发生这种变化,自然和联合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关,联合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简单点來说无外乎就是“听话的孩子有糖吃”,而且“越听话的孩子得到的糖果越多”,即,只要能够服从政府指挥,那么政府就不在意加大援助和投入,甚至,能够在教育、卫生以及民生许多事情上给予相当的照顾。

赖于中南半岛的稳定以及早早的就通过“周边影响力”将中南半岛变成了“中国粮仓”,所以联合政府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粮食,这也是联合政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光复区民心的根本原因,中南半岛的水稻一年三熟,中南半岛的人口就那么多,联合政府丧心病狂的让中南半岛国家全部大力种植水稻,结果就是,中南半岛的米价一跌再跌,乃至于最后不得不依赖于中国的收购,如此才能保证半岛的稳定,这当然是一种恶性循环,好在,“联合政府”或者“中国人”是有良心的(中南半岛的一些民主人士语),并不因此过分压低粮价,也就使得中南半岛国家的国力在全体农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乃至于在河内、金边、曼谷等比较著名的城市,当地的人们也能够用得起來自中国的电器,甚至能够看到中国的电视。

言归正传,战争时期,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正因为掌握了这一软实力武器,所以,联合政府才能够迅速的稳定河南***灾情,不仅如此,还能够支持越來越多的军队跨出国门作战,同样的原因,在远东地区,因为能够向少数民族源源不断的提供价格低廉的粮食,联合政府“简在人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俄罗斯人的认可。

无需整日为粮食担忧,远东人就能够心无旁骛的从事其它生产以及建设,自然而然的,民生情况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來越好,自然,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苏俄人前往中国远东地区就食。

远东作为苏俄政府一惯的政治犯流放地,在斯大林动了收复的心思之前,在苏俄中央那里真沒有什么地位,相对应的,远东的苏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较其它地方为低,甚至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还存在着白俄这样的所谓“余孽”,中央关注度比较低的结果,便是等政治保卫局的特工发现不对头的时候,一些地方的人口已经削减一半有余,甚至有的村镇全体迁出成了死地。

库尔图哈的情况算是好的,但是现在镇上人口加起來还不足一百人,原來那个时空,苏俄之所以能够取得对德战争的最后胜利,毫无疑问,“老百姓”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老百姓”们的骚扰和掩护,苏俄红军才能够屡败屡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而现在,至少在远东,这种情况却绝对不会出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