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是谁?(1 / 2)

加入书签

“谁?”

“魏国公徐辉祖!在陕西除了秦王和燕王之外,还有谁能有威信使唤动都司兵卒呢。”

“那就据实禀报皇上,严查徐辉祖。”

“驸马,那样可不行啊。”

“为什么?”

“其一,说他幕后操纵没有一点证据,身为魏国公,哪能说查就查呢?其二,魏国公秉公廉明在陕西颇有清誉,倘无充足理由,难堵众口;其三,所以涉案关键之人都是在逃或者失踪,特别是赵保,和秦王殿下脱不了关系,如果这人真的被人利用紧咬着燕王不放,再有人纵容他们窜来京师,告到大理寺,也总是有些麻烦。”

“杨镇,你这叫杞人忧天,犯不着。你不是说陕西三司已经行文通缉郑隆和赵保吗?区区小吏以忤逆朝廷之罪逃匿,还有一个冒充钦差四处招摇,各处已然张下天罗地网,必被捕无疑;退一步说,侥幸漏网,来到京师,又有何妨?明日通知应天府,在京师各处画影图形,捕杀赵保;再给刑部、大理寺打个招呼,特别是那赵保一在京师露面,格杀勿论。”

“你也莫小看这件事,看来这次他们是拼着鱼死网破硬到底。他的一举一动,我看并非孤立,除了魏国公徐辉祖,恐怕还有凉州知府,你瞧这个。”

接过杨镇从西安带回的谣辞看了看,听了介绍这谣辞遍贴凉州城,现在不管是西安城还是凉州、兰州的百姓商贾基本上都已经认定是燕王走私的情形,轻蔑地将帖子一扔。不屑地说道:

“这又有什么,肖小歹徒辱骂朝廷者尚且偶有发案。用这破烂小帖诋毁皇室能有甚用?大明江山幅员辽阔,以全国一万万人口之众出了几个小小爬虫又有什么奇怪!我倒是不明白。那郑隆如何能在四处画影图形的环境里,大肆张贴这些帖子呢?”

“这谣辞这帖子恐怕并非那郑隆所贴,可能是他们的同党。当时我尚在西安,郑隆已逃进终南山,陕西按察司衙门和凉州捕快正尾随追捕,他是不可能也不敢到乱来的。”

“这不就得了。你尽管照实说,反正不这次是真的不关咱们的事情,你也可以尽管宽心,京师六部三司大小官吏。谁敢真的和皇子作对?贩运走私莫说没有凭据,即使扑朔迷离真真假假,谁又能奈何的了燕王呢?”

“再说了,就算是追究出秦王和燕王经商之事,又能如何,现在又不是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年间,现在就算是寻常藩王,对于经商不但允许,而且享受有很大的优惠。秦王和燕王那些生意,又能让皇上如何生气呢?倒是这次攀诬皇子的幕后主使者会有什么下场,本驸马翘首以待啊!!!”

杨镇苦笑着听着他这位驸马发火,有些不以为然。却也不敢过于得罪这个驸马都尉,因为庞煌暂时是燕王的支持者,现在解缙等人被禁足在府中。不允许出府的同时,也不允许有人探视。现在唯一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的,就是面前的这位驸马都尉。也是皇上的亲姑父,虽然已经很久没有为官,只是在宗人府闲职,但绝对是皇帝颇为尊重的人之一。

也正因为好久没有在正规的官场之上浸淫的缘故,让这个驸马都尉还保留着之前的暴躁,对于当今皇上的政策也有所误解,庞煌嘴里所谓的藩王可以经商,还有一定优惠的后面,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放弃了自己和自己子孙被分封的权力之后,才可以允许皇室经商,这个政策虽然早就已经存在,但是真正放弃的却没有几个,因为那样等于和皇室脱离了部分关系,连宗人府也进不了,不是和其他皇室成员生疏了吗?

那有人这么傻的去利用这一条呢?特别是燕王,难道是让燕王为了经商而放弃继承皇位的机会吗?特别是太子现在有子嗣的情况之下,对于其他两个皇子的情况更是不利,如今这个时候,怎么样也不能提出放弃之说,更不能让皇上有所误解。

是谁募集了这么一大批的货物走私,企图嫁祸于秦王朱樉,但又故意留下一些痕迹?

都司的兵卒路过凉州正好帮忙,真的可能事出偶然吗?赵保是在为谁效忠,暗地里却又是为谁效忠呢?郑隆去那里了?是被灭口,还是被隐藏起来做最后一击?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谜团,正如之前的朝廷官员在京师遇刺一案,在背后涉及了很多人物,他们好像是在挑战朱元璋的耐心,也好像已经看清楚了皇帝不想杀人的心思,于是更是胆大一些,直接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想要用舆论的力量迫使皇上做出一些事情。

庞煌太明白了,这种事情在另一个时空的大明王朝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比如说正德年间的朝廷大臣和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之间的争斗,还有东林党和宦官的不死不休,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如今的时空似乎不会再发生这些人物,但是诸如此类的事情却永远不会杜绝。

就算是皇帝废除了中书省制度又怎么样,现在只是一代而已,新兴的势力集团已经在大明朝堂之上出现了,皇帝的诸多儿子后面,各有自己的追随者,而每个追随者后面都有自己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在此时作为总结是最为恰当的。

历史可以证明很多事情,但却很少能拿来作为借鉴对象,因为那都是一些失败的案例,记得朱元璋翻阅历朝各代的历史,在很多前皇帝的一些思路里面,隐隐看出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焦灼不安,他借鉴了唐宋时丞相成了权臣的历史弊端,费尽了心思割除了丞相的职司,但是却将所有的国家大事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了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但是子子孙孙却不能继承他的勤勉。还是要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另外的人,于是造成了宦官之祸还有党争之局。

再比如。朱元璋借鉴隋唐、蒙元时的藩镇之祸,于是大力的推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谁知道自己尸骨未寒,就爆发了所谓的靖难之役,而在百余年后,皇室后裔又成了国家的一大财政负担。

国家大势,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就算是另一个时空中六百年后的世界又怎么样呢?繁华经济的背后,总是隐藏着阵阵的痛楚。也根本没有给自己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以至于庞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朱元璋这个没有念过书的皇帝。

因为朱元璋没有任何顾虑,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比如说剥贪官的皮,做成稻草人挂在衙门旁边作为警示,比如说屡屡操起大刀,砍向一切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和大明江山的人,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朱元璋也不会放过。

没有人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包括凭空多了六百年历史经验的庞煌也是在其的威势下默默不出声。对其不敢有一点质疑。

虽然回到大明几十年了。在很多事情上,庞煌仍然遵循着另一个时空的规则去做事。不过有很多事,在集权的统治下,更加容易实行了而已。

也就是如此容易。庞煌才能够让才朱元璋渐渐放松了戒备,各种政策的陆续实行,加上大明上下现在表面的繁华。实际控制的广阔疆土,一切都让朱元璋陶醉在自己的功勋之中。

也的确。没有人比庞煌能感受到自己给大明带来的变化,所以一时的陶醉在所难免。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他的五十大寿的即将来到,也随着自己身体的逐渐不适,大明帝国的储君争端已经在不知不觉的开始了。

谁在幕后操纵,谁在煽风点火,又是谁在落井下石,朱元璋作为帝王,还是很快的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因为在如今的大明,朱元璋的帝王之威依旧是无人能够替代,大臣们可以选择今后所要效忠的对象,但是当今的皇帝依旧使他们心中的阴影。不敢明着对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