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有些尴尬(2 / 2)
可这显然背离了事实,怎么会这样,大臣们不是都告诉自己。现在大明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洪武年间与之相比是望尘莫及,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陈瑄所暗示的呢?
陈瑄当上户部尚书不是偶然的,是一份奏折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那是洪武二十四年,陈瑄在户部侍郎的职位上上奏,请皇上注意到大明几十年来的赋税收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家的赋税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收入基本不变,开支却随着人口的增多而不得不增多,这样当然就造成一定的困难……。
朱元璋从那时才注意到自己所领导的帝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鼓励商贾,发展海上贸易,但是国家商业税收入竟然比洪武年间只是多了一点。
沿袭朱元璋的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为了进一步的调动商贾的积极『性』,朱元璋进一步的放松了对民间税收的管制,比如说:婚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
对日用品的生产和流通采取轻税政策,对商业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定商税,还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并下令裁撤税课司局四百余处,使商税大大简约。
而朱元璋又利用建立的海关,统一了税收,减轻了商贾们的负担,这一切虽然鼓励了商贾,但是无疑也打击了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另一个时空纳税人的身份来衡量一个收税者的心里,国家怎么能不尴尬呢?
因为朱元璋的大包大揽,朝廷不但要维系正常的运作,而且要兼顾燕王朱棣的绝大部分军需,因为这是朱元璋的承诺,也是维护朱棣在异族大军中的威望。这部分开支已经是很大了。
作为一个帝王,朱元璋每逢灾荒之年,对于灾荒之地的救济、重建都大包大揽在朝廷身上。还是皇室队伍中的成员日益壮大……等等很多种因素,让朱元璋陷入了为难之中。
仔细的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身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统治者,却大部分的时间用一个被统治者的思路处理事情。
而在接下来的不断了解中,朱元璋越来越感到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历朝各代中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大头,也就是盐茶专卖,到了如今,『政府』却获利极少。
因为官营食盐根本无望截断私盐市场,因为正盐的价格毫无竞争力。在大明,私盐贩卖在一些地区已经有固定的市场,由于朝廷投资不足和接连的管理失误而受到妨碍,完全不能有效地利用可获得的全部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想象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专卖制度无力去开发这些资源。
朱元璋却没有正确面对这个问题。缺少经济知识的他,虽然接到了很多大臣们的奏折,言明私盐对于朝廷财政的危害。但是以为有海关,而私盐问题在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依旧没有解决。所以朱元璋索『性』放开了价格,来打击私盐的猖獗。
价格越低私盐的利润也越低,相对而言私盐贩子就会少了很多,而价格低的最终受益人始终是老百姓,因为大家都可以吃到便宜的食盐了。
所以朱元璋一直的思想就是降低价格和私盐竞争,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并一直认为自己作的不错。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伤了私盐贩子的利益,但是也大大损害了官营食盐的收入。
至于茶叶方面的收入就更是少的可怜,虽然在大明有了海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走私进行了打击,但是现在依旧没有改善,户部拿出四川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一切了,在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五百万斤,还不包括朝廷的官方茶园生产的茶叶。然而到了近几年。每季四川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二十万贯。不可否认的是广泛存在私贩茶叶现象。其他省份的茶课也是名存实亡。
按照道理说,税收本身就低,但是偷税漏税现象却相当普遍。海关虽然成立,朱元璋又大量的启用了兼容商贾的永嘉学派为主要官员,但是朱元璋从锦衣卫受命之后。专门查探得知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
兼容商贾不一定是懂得经营,大明的海关本来就是在朱元璋懵懵而懂的情况下建立的,再加上他身为皇帝,不能整日把精力投放在这个上面,也没有明确的昭示,因为朱元璋本身也不懂得这个。
受到陈瑄提醒,朱元璋命令锦衣卫查探海关的工作流程以及其弊端,才知道:在海关没有堆放、过磅和检查货物的房间,也不需从船上取出货物,只察看一下并根据商人的簿册,征收一笔适当的税。
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带着奴仆,载运五、六口箱子以及许多其他物品,他从一地赴另一地时,一般都把东西留在船上,并不打开检查,更不付税。
朱元璋听了之后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这对另一个时空中的欧洲的海关和税务所是一个嘲笑,据朱元璋的记忆,欧洲的穷旅客遭到凶狠野蛮的劫掠搜夺,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还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税。儒家的宽容正是商贾们敛财的温床啊。
这样能收多少税,所谓检查商人的货物不过是走走形式,基本上商人自己愿意交多少就交多少。甚至如果假装不是商人,那就无论带多少货物都不会被征税。在这种装装样子的检查之下,大量偷税漏税的行为恐怕是占所有商业交易的绝大部分了。
而许多偷税漏税行为甚至是海关官员故意鼓励的结果,他们似乎觉得只要自己征收来的那点东西可以交差就行了,其他就不管了,锦衣卫汇报了一个怪诞事情,让朱元璋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自己的政策了。
朱元璋不想变成一个横征暴敛的昏君,代价就是一个十分可怜的仁君了。他为了规范海关的税收政策,曾经规定海关的定额收税,由于害怕官员们以税收增高作为政绩,作为向上攀爬的主要依据,朱元璋曾经处理过几个收入过高,但是手脚又不干净的海关官员。
但是官员们揣测圣意之下,竟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变成了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征税多了皇上不喜欢,并揣测出皇上的税收底限,给自己定了任务。
一旦完成定额,就减少对商人抽税。在杭州有一个海关官员,他采取了一项更为惊人的改革,在三个月内完成定额之后,在本年度余下时间内启关任商贾往来。而在威海那里的海关官员,更是建立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制度,让商人自己写下自己的收入进行税收评估。
这还是商贾众多的海关之情况,从锦衣卫的调查所得出,现在有的海关竟然入不敷出,也就是收来的税还不够海关内部发放俸禄和日常办公所用。
朱元璋十分惭愧,朱元璋也十分愤怒。朱元璋更感到无奈。
惭愧的是自己一个外行领导了一大群的外行,本来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在一些腐儒面前却变成了危害国家的行为,自己想把大明塑造成一个理想的国度,但是现实就是现实,他毕竟不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不是一个改革家。而现在大明更是很少有人向陈瑄这样看的深邃。
愤怒的就是自己宽松的政策,导致了官员们的急速腐化,再加上大明的相对稳定,而自己的精力又都集中在正在进行着的大航海计划,和西方的沟通。作为一个人,精力毕竟有限,顾不了这么多,长久的安逸使官员们更加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海关官员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
而无奈的就是,自己一直拿另一个时空几百年后的想法试图改变大明,大明发展的步伐太快了,从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大明的人口又六千万增长到一万万四千五百七十六万余人,已经翻了一番就可以看出,但是又缺少必需的人才储备和软硬『性』条件,再加上皇帝集权之下,都在等待着自己的诏谕,所以使一切都变了味。
这时,朱元璋才感觉到,治理一个国家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也难怪历朝各代都是盛世少而『乱』世多了。但是这一切有借口的,唯一令朱元璋不能接受的是,农民的仅仅温饱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朱元璋设想着大明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甚至可以达到另一个时空中的免除农业税的阶段,所以一直在准备着,首先在减低税赋的前提下,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下诏:农民缴纳田赋不必缴纳粮食,只需缴纳相对应的宝钞即可。
他以为这样免除了百姓的奔波之苦,也免除了官员的从中克扣,百姓家里有粮食,自然想什么时间买都行,而商人也会上门收购,那样可以避免了百姓受剥削,到了大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朱元璋会在相应的时间下诏免除农业税,或者诏谕下一任皇帝来免除农业税,那样对于民计民生都会有好处。
但恰恰就是这一条,令朱元璋最为伤心,因为这一条是朱元璋最为得意的,但也直接造成了百姓生活的仅仅温饱,还是没有余粮的储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