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端和郡王(1 / 2)

加入书签

第四十章 端和郡王

大建朝封王,实行的是封而不治之法,亲王郡王都有封地,也有相应等级的俸禄,但只享受特殊待遇,却没有实际上的治理权。亲王是一等王爵,受封土地自然大一些;郡王是二等王爵,受封土地小一些。由于封王之后只是多了一笔收入,有财无权,所以除了封地在繁华富庶之地的王爷,大多数的王爷都不愿意去封地“就藩”。尤其是封地在北方地域的王爷们,更是宁愿在京城里享福,没有几个愿意到北方吹风吃沙子的。

说起来,建朝对于这些皇家子孙也算宽容,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王爷们手中没有权力,所以皇帝对于他们是否“就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了。可有一点,在京师建王府可以,去封地建王府也可以,但受封之日必须把建府的地点报上去,一旦报上去皇上御笔钦点定下来了,那就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了。在京师住的,不能在封地再修建王府,封地可以建宅子,但规制要从简,要比京师的王府规格低。在封地建府的,没什么事儿不能随便进京,否则就是擅离封地,要降罪的。只有年、节和重大祭祀的时候,才能回京师看一看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规矩,所以大部分的王爷都选择了在京师建府,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京师,都怕离了京便再也回不来了。但也有的王爷是不能留在京师的,贪安逸的王爷没人理会,不老实的王爷可就有人盯着了。所以大建朝每当新皇帝登基之前的几年,总是会有几位亲王被强制性地赶出京师,去封地“就藩”。待大局已定,气象一新之后,他们是否还能重回京师,那就得看各自的表现和新皇帝的心情了……

就藩的王爷不多,但富庶之地的郡王就相对较多了。在京师,一个郡王不值得什么,皇家的血脉根深叶茂,四九城里头,抬头低头哪天不见几个亲王世卿、公侯权臣?有实力的世家、大权在握的朝臣,过得比他们这些空头郡王要好得多了,即便你是带“王”字的,见到人家也得客客气气的,否则万一哪天落了把柄在人家手里可不是闹着玩的,被人捅到宗人府去,若是正走霉字,那半辈子就交代了。

因此除了那些有希望继承亲王爵位的人留在京师候着之外,那些自知无望而封地又相对富庶的郡王,便都选择了外放就藩这条路。在京师不显山不露水,到了地方上可就是大爷了。有些人过得甚至比在京师还要舒坦百倍,很有些乐不思蜀的味道。

昌宁府的端和郡王就是外放的郡王,本来他的封地是在昌宁府辖下的宁州,但这位端和郡王离京就藩的过程中,路过昌宁城,竟就此在昌宁扎了下来,死活也不走了!本来按照定例,端和郡王这种行为便是违旨,若是严格追究起来,罪名可不轻。可意外的是,这端和郡王率领一家子老少在昌宁城扎下来两年,愣是没有人告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