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编制(1 / 2)
宋朝(960-1279)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其军制奠定于北宋初年,南宋相承,但又有差异。北宋开国后,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等改革措施,对强化中央集权,开创宋代基业,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后继者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则又导致了冗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致使两末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起于漠北的元朝所灭。
宋朝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1禁军:
宋朝建立时,除了部分禁军驻在河北地区外,极大部分禁军都驻在首都东京开封及附近地区。
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也称“上军”。宋初分属殿前司和侍卫司,合称“二司”。不久,演变为殿前司与马军司、步军司“三衙”,有时也称“三司”,这一过程完成于真宗影德二年(1005年)后。禁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而“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者”,归属于殿前司。除个别班直外,都是挑选身材高大、武艺精强者担任,甚至诸班直将士娶妻,宋太祖也要亲自引见,要求“诸班之妻,尽取女子之长者,欲其子孙魁杰,世为禁卫而不绝也。”(没有想宋朝就有优生学了)
禁军名称:
属骑军的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金枪班、东西班(包括弩手直、龙旗直、招箭班和茶酒班)、钧容直(军乐队)、外殿直,以及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直等班直
属步军的有“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和御龙弩直。”从诸班直番号名称也多少能得知其性质,是皇帝的亲卫军、仪仗队,兼有侍侯皇帝的性质(皇帝出行时随便从,亲征时也随同出征。)
殿前司诸班直的人数,大约在一、二千人左右。(好庞大的队伍哟!)诸班直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四直都虞侯、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其下,骑军有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
殿前司除诸班直外,骑军还有捧日等、步军也有天武等多种番号的禁军。而侍卫马军司有龙卫等,步军司有神卫等,各有数十种军号的禁军;而且各地的厢军(地方军队)也都隶属马、步二司。
禁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宋太宗改的四支禁军番号)四军为上军,习称为“上四军”,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主要驻防于京城,只有很少量驻于临近州县。
禁军的编制: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七月下旬,进行一次“阅诸军转员,凡三日而毕”。当日主要禁军的编制是,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各分为左右厢,每厢各设三军,每军五指挥;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骁骑,各分为上军和下军,每军十指挥;宁朔和骁胜军,各有十指挥;虎翼左军和右军,各有五军,每军十指挥;马军司的云骑和武骑军,各有十指挥;步军司的虎翼军也分为左军和右军,也各有五军,每军也是十指挥。共计四百二十指挥,共中马军一百二十指挥,步军三百指挥。(好多人哟,怪不得看了三天都没看完)
“指挥”也称“营”,是军队的基层单位,虽然第一指挥(营)通制是步军五在人,马军四百人,实际常少于此数,有时只有三百或二百五十人。按前一数字计算,以上诸军约近二十万人。其中约有二十一指挥的马军驻营地在开封府的属县和外州,约有六千至八千多人,其余十五万至十九万多驻营地在京城及城门外近郊,约占当时全国禁军总数四十三万多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之间,大体上反映了北宋前期末叶驻京禁军的基本情况,也接近于宋初将禁军一半驻京、一半驻外地的比例。
禁军的领导机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和副都点检在建国后不久被废,而以原副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为正副长官。侍卫亲军司长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也逐步停而不设,其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遂成为**机构,各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正副长官。禁军的其下各级分别设有正、副指挥命名及都虞侯。(好多指挥使呀!!真晕……)
指挥(营)为禁军的基层单位,调动与参加征讨都是以指挥(营)为单位进行。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指挥(营)下为都,每都通常为一百人,马军每都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每都设都头、副都头,为“都”的统兵官。此外,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军官,有时还设军头,在十将之上。“都”为基本作战单位,一都之内战士配置情况:(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介绍:)“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共弓、弩手更不学枪刀,虽各带剑一口,即元不系教习。(尹洙所述虽是仁宗前期的情况,时去真宗末年不远,北宋前期的禁军情况应大体相似。)因此我们应该推测,宋初禁军利于远战而不利于近搏。
2厢军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