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 / 2)

加入书签

(有事耽误了上传的时间,请大家谅解!ps:未来几天可能都得到中午才能传,实在抱歉!)

建安六年正月二十日晚。

颖阳之北30里。曹军大营,中军主帐。

曹操招集军中将领和随军出征的谋士郭嘉、贾诩、荀攸、刘晔等人进行出征汝南的第一次军议。

“诸公,此次兵伐汝南,务必要一举扫平刘备。不知各位有何破敌良计?”曹操端坐帐中主位,沉声问道。

“丞相,汝南军不满两万,我军则有六万大军,兵力远胜。曹洪以为,只需一举杀将过去,即可荡平汝南,扫灭刘备。”厉锋将军曹洪率先说道。

“子廉勇则勇矣,尚需多用谋略!”曹操轻拂颔下长髯,沉声说道,“刘备乃人杰也,更有勇冠三军的云长相助,岂能如此轻易战胜。今次一战务必谨慎,寻得良策之后,方可动兵。需知前番兵败汝南,不但失了三万青州精兵,更险些折损了子孝,几令我痛心疾首。”

经由曹操的提醒,帐下众将收起了轻慢之心,个个凝神思索起来。

曹操目光在帐中巡视一番后,暮地发现郭嘉面露淡淡地微笑,似已成竹在胸,遂笑问道:“奉孝,你似乎已有良策!”

郭嘉站起身形,自信地一笑,从容不迫地说道:“主公,嘉确已有些计划。”

“哦!奉孝快快道来!”

“嘉献丑了,还请主公与诸位一起来参详一番——以嘉之见,此次一战我军不仅仅是要攻取汝南,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刘备势力彻底拔除。故此,作战之计划,不仅要占取汝南,也要占取寿春,使刘备无翻身之机……”

“奉孝,前次你不是说,今次一战,要以攻取汝南为先,为何现在又说要同时袭取两地?”曹操疑惑地问道。

“丞相,前次我所说的话与今日之计划并无矛盾。我的计划——确是同取两郡,但要实施这一计划,却必须要先从攻袭汝南开始………………”郭嘉慢慢地将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说了出来。

帐中众人包括曹操在内,面上神色起初是惊讶,直至最后已满是赞叹敬服之色。

“好!”曹操拍案叫绝,大笑说道:“有奉孝如此绝妙完善的计策,破刘备必矣!”

郭嘉面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仍然是那副淡然自若的模样,微笑说道:“主公过奖!此计划还需文和鼎力相助方可成功!”

贾诩眼中精芒一闪而过,已然明了郭嘉的意思,淡笑道:“奉孝放心,诩即刻便去安排。担保不会误了奉孝的大计!”

“哈哈哈哈……”曹操开怀大笑,“刘备两郡之地,数万军马,只在奉孝与文和几番筹谋之下,便如土鸡瓦狗一般。如此连环妙策,休说是刘备,就算是我,恐怕也难保不中此计!”

“丞相…………于禁尚有些许担心……”偏将军于禁略显踌躇地说道

“文则有何顾虑,快快道来……”曹操知道于禁精通兵法,他的担心不会是没有道理的,遂出声问道。

“丞相,那张飞之能非比寻常,奉孝先生的连环妙计骗得过刘备、关羽,但能否骗得过他?”

“呵呵呵……”贾诩微笑着替曹操解答道解答道:“于将军放心,奉孝先生的计策已经充分考虑到张飞的弱点,不由他不中计!”

“什么弱点?”曹洪着急地问道,帐中众人也都流露出关注的神情,迫切地想要知道这名劲敌到底有什么弱点。

“……便是他极重与刘备、关羽的兄弟之情。可以想见——如若他得知刘备、关羽身陷险境,必然会不顾一切从寿春前来救援。一旦为兄弟之情所蒙蔽,纵然张飞有通天之能也难逃覆败!”贾诩说道。

“原来如此……”于禁恍然道。帐中其余人也都目光相顾,轻轻点头。

“既然已无异议,便照奉孝计划行事!文和,你即刻派遣细作潜入汝南,与那几名内应取得联系,安排相关事宜。”曹操神色果决,高声令道。

“是,丞相!”

曹操又转头对帐中一名相貌凌凌,不怒自威的将领说道:“文远,你率1000轻骑日夜轮流戒备,谨防刘备军中细作打探我军军情,一旦发现,即刻截杀。务要保证我军行军隐秘!”

荡寇将军张辽立刻站起身形,向曹操屈身拱手,沉声说道:“丞相放心!辽必不负重托!”

“妙才、子廉,你等………”

……

“众文武!可都记清你等职责使命?”

“是,丞相!”

“好!此次务必一战功成,彻底铲除刘备。届时我将在汝南城中设宴与诸公痛饮!”

“一战功成,铲除刘备!”帐中众人齐声应道。

……………………………………………….

建安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巳时,汝南城!

当日负责值守城池的校尉朱康急匆匆地奔进郡守府,神色焦急地大呼:“主公,主公!大事不妙,紧急军情……!”

刘备与关羽正在书房中叙话,忽地听到一阵疾呼之声,正自讶异,推开房门朗声问道:“何事喧哗?”

“启禀主公,有紧急军情!”朱康已在府中亲兵的指引下,来到房门口,一见刘备出来,立即屈身行礼禀报道:“适才我派出打探的细作回报,有大队曹军正往汝南开进!”

“什么?”虽然这些日无时无刻不在防备曹操,但是真正得知曹军来袭的消息,刘备还是忍不住心中一惊。

“曹军有多少人马,何人领军,距离汝南还有多远?”关羽也已走出书房,枣红的脸膛上看不出任何慌张之色,沉声问道。

“细作回报,曹军约有步军两万人,军中有两面旗号,一面是‘夏侯’,一面是‘曹’。但究竟是谁,尚不清楚!曹军距离汝南已不足70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