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安广县的日子(1 / 1)
结婚不久,因莫家老爷子在安广县任职,莫家的家眷也相继要牵到那边,张媛无奈依依不舍的告别母亲和两个年少的弟弟,随婆家人来到了安广县。这是黑龙江省南部的县城,安广一带,不比辽阳,清代为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领地,光绪初年,才开始有人入境垦荒。1936年伪县公署迁入后,逐渐开始热闹一点,莫家老爷子当时就在县公署任职。
那里的冬天很冷,北风吹到脸上象刀割一样疼,住的房子也没有辽阳老家的好。刚过来时张媛还是有一点不适应,也经常惦记远方辽阳的母亲和弟弟,但公公婆婆待她挺好,又有丈夫在身边,逐渐地张媛也就适应了,毕竟张媛不是娇生惯养的娇小姐,父亲去世以后,一直和母亲过着几近寄人篱下的生活,如今有了自己的家,只要夫妻恩爱过日子,丈夫在哪哪就是家。
到安广后第二年,张媛生下了儿子中奇,这孩子在莫家是长孙,莫家老大头胎生的是女孩。可想而之,这家人是怎样的高兴,全家视小中奇为掌上明珠。小生命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也冲淡了张媛思乡的情绪,孩子就是她的未来,她的希望,她的全部,有子更是万事足啊。
小中奇出生不久,安广解放了,整个东北解放是1948年,可在黑龙江要早一些,安广是在1947年。人们欢天喜地庆祝,新生活新希望,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期盼,年轻人更是摩拳擦掌,要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莫志刚那时还不到20岁,每天和大家一起游行庆祝喊口号,总是心情激动的回到家,还余兴不消,抱着儿子又唱又跳。
一天志刚在游行的时候,见到了自己高小时的同学刘凯,他告诉志刚,新政府在佳木斯新建一所大学叫东北大学,目前正在广泛招生,他想去,问志刚是否愿意去。志刚何尝不想去啊,可父亲过去在公署做事,有历史问题,学校能收吗,小刘说只要是进步青年就可以,因为新政府需要各路人才,你这文化课基础这么好,他们肯定会接收你的。小刘又说,现在哈尔滨解放了,安广解放了,很快全东北就解放了,离全国解放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新政府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人才,现在有志青年很多都在奔向哪里,你不要错过机会啊.志刚回到家里,和张媛提起了此事,没想到张媛却是鼓励他去,说男人就应该要有学问,要多闯荡,并说家里不用担心,孩子有公公婆婆帮照料。就这样志刚和刘凯商定了日期,开始准备行囊,可一切都准备停当,即将上路时,莫家老爷子被政府传讯,因老爷子一直在公署做事,新政府对这些有历史问题的人是要过问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踌躇了,因为他若走了,家中的男人,就只剩下他的还只有七岁的小弟弟,他的大哥和大弟都在外地读书,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的,怎忍心拔腿就走。是她的母亲,张媛的婆婆,态度坚决的叫他走,不许他有半点犹豫,口中说:你年轻,你要奔着光明去,选对路,不许会头,家里有我呢。莫志刚含泪告别了妻儿,告别了老母亲。和刘凯两人一起奔赴佳木斯东北大学。那是1947年的秋天。
莫志刚走后,张媛继续和婆家人一起生活,闲下来时免不了思念丈夫,天逐渐冷下时,就后悔走时棉衣带少了,佳木斯会更冷些。好的是有个孩子在身边陪伴他,这孩子又是那样的招人疼爱,一点不闹人,睡醒就笑,白白胖胖,渐渐大一点了再看,那模样和他爸爸像极了,尤其那笑容,活脱脱个小志刚。
志刚走后很久,张媛才收到了他的来信,说一切都好,只是特殊时期条件艰苦一点,通信也不是很方便,并说可能要参加土改,假期回不去了,叫家里不用惦记。并说他也很想孩子,忙过了一定会去看望儿子。并提示,不要回信,可能不在校内,回信收不到的,如果刘凯假期回去,会托他看望你们。接到信的张媛,眼泪簌簌的流,内心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说喜极而泣也对,终于等来了报平安的信,说失望悲伤也对,假期要到了,却盼不回来他。但终归还是有信了,应该高兴才对,能参加土改,说明他在那表现不错,想到这里,张媛的眉头舒展开来。
刘凯果真回来了,他还带来了志刚在校园里的一张半身照片,很精神的样子,张媛这个高兴啊,她张罗着给刘凯做饭,莫老太太也是乐得合不拢嘴,问东问西问个不停,她告诉刘凯,安广的土改结束了,莫家因为没有不动产,被定为贫农成分,这莫家在安广这么多年,一直是租房住,按理说不应该,看来压根就没想久居,这下倒如愿了,定了个贫农的成分。莫家老爷子因历史问题,正在接受政府的监督改造。他还告诉刘凯,叫志刚以学业为重,家里不必牵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