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上帝之鞭(1 / 2)
收拾了玉龙赤杰之后,也素亥没打算听斡勤的话,去追个无力翻身的老头子,而是沿卓章海东岸北上,准备去那一片广阔平坦的草原撒欢。
勃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本都海、卓章海和高咖索山脉一线以北,横亘山以西,妥妥的是一片起伏不大的钦察草原,不论是欧洲骑兵,还是蒙兀人等马上黄种人,都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除了表现为抢了就跑,在商业流通上也有优势,打着‘突厥’标签的哈扎尔汗国正是凭借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汗国。游牧民族的领地向来没什么分界线可言,但是哈扎尔能成为欧洲贸易链上的重要一环,定然占据了地利——从怛罗斯往西入康居草原,经过横亘山和卓章海之间的通道,一直到再西边的毡德海(亚速海),进入本都海,与大马士革海连通,这是草原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
也素亥现在正通过哈扎尔人的地盘,鉴于其盟友的地位,一个人都没能杀,心情暴躁的他可以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往西北走,跟顿河以西的罗刹诸公国打招呼;一个是去卓章海以北,与窝瓦河(伏尔加河)和横亘山之间的老乡,鞑靼汗国的哥萨克人,比试比试;最后一个选项是从高咖索山脉南下,与忽特刺汇合。
高咖索山脉位于本都海和卓章海之间,是个类似‘Z’形的山脉群,两个锐角处自然形成一左一右两个河流入海的喇叭状冲积平原。西边小平地是高咖索土著古尔基(格鲁吉亚)人的国家,因为面向本都海,自然以景教徒为主,东边入海的小三角洲和一大块高原山区直接与波斯高原相接,属于突厥系的阿塞拜然(阿塞拜疆),受到大食、波斯文化的影响,都是天方教徒。
处于拂菻帝国和天方教势力的夹缝之中,即使阿塞拜然曾是月即别属国,古尔基号称为教廷对抗东方大食、安息等天方教国家的‘景教之盾’,但二者尴尬的地缘位置,让他们非常务实地秉承骑墙的‘事大’原则。
追踪萨来曼汗而来的忽特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阿塞拜然的兰卡兰港口上岸,不但获知萨来曼汗病逝的消息,还得到阿塞拜然重城桃里士(大不里士)进献的补给。不过这不影响他继续北上,试探一下古尔基人的态度。
得到布鲁克的汇报后,大秦教廷对蒙兀人反应冷淡,教皇亚力山大四世召集另外四位主教商议如何应对节节胜利的‘黄祸’。来自拂菻的科穆宁主教常年与东方人打交道,提议与蒙兀人结盟,一起对付大食。这种态度被斥为异端,随后教皇以敕令的形式公开告知所有景教徒,蒙兀人是不可信赖的异教徒。
古尔基长期以来处于拂菻控制之下,是拂菻抵御东方势力的缓冲地带,在月即别与大食开始对抗之后,一下子压力大减,顺势成为高咖索地区第一强国,这也是阿塞拜然如此欢迎忽特刺的原因,希望这个东方来的新兄弟帮忙收拾一下古尔基这个异教徒国家。
古尔基的都城梯弗利斯(第比利斯)位于Z字山形的中点,显然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而且他们还有一支哥萨克雇佣军,至少有了抵抗的资本。忽特刺向梯弗利斯发起的两次进攻都无疾而终,虽然消灭了古尔基的半数精锐骑兵,但想拿下这个山海之国,凭他手上的三万人是不可能的,只能暂时放过,从高咖索山脉最东端的阿塞拜然都城巴库绕行去往山北。
元气大伤的古尔基自然不敢追击,但哥萨克骑兵们担心蒙兀人的目标是整个钦察草原,找来外援,希望能把蒙兀人挡在山区。他们能找到的帮手除了当地少数土著部落,只有高咖索山北的欧洲游牧民族代表阿兰人。这支因为恐惧而聚集在一起的军队数量远胜于忽特刺的人马,在高咖索山北的河岸拦住了蒙兀人的去路。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恐怖的军事实力之外,忽特刺展现出了蒙兀人在外交层面的手段。因为鞑靼人和蒙兀人一样属于突厥语系、黄种人血统,比起印欧语系的白种人阿兰人来说,前二者更亲近,忽特刺很容易就让哥萨克人相信蒙兀人对钦察草原没兴趣,之前应阿塞拜然的邀请,教训一下古尔基,现在只是想去找弟弟,并且,他完全不介意与哥萨克人分享战利品。
哥萨克人退缩了,阿兰人独自与蒙军厮杀,秒跪。
失去高咖索山这个屏障,一马平川的钦察草原上,忽特刺分完赃,立刻追着哥萨克人往西北的毡德海而去,完全没管东边的也素亥在干嘛。最后,他顺势拿下克里木半岛,在温暖的本都海滨度过他们在欧洲的第一个冬天。
也素亥自然也没闲着,直奔北边哥萨克人的大本营,鞑靼汗国的首府喀山。如果说钦察草原上的哥萨克人是蒙兀人独霸草原的主要对手,那到了喀山这一片领土,在地貌上已经算是森林地带了,应该没什么吸引力。但哥萨克人和哈扎尔人一样,依靠牧、商结合的经济方式,在少数定居点积蓄了大量财富和适合游牧民族使用的补给物资,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哥萨克人与罗刹人关系更紧密,参与的是瓦兰海沿岸顺第聂伯河南下入本都海的瓦希商路,而哈扎尔人所依靠草原丝绸之路,在中原放弃经营西域的这段时间里,业务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所以才有了哥萨克人和罗刹人的坐大。双方曾在本都海和毡德海北边几大河附近争夺贸易据点,现在大致以顿河下游和窝瓦河中上游为界。
在也素亥的冲击下,喀山南部的森林也没能成功阻挡住蒙兀铁蹄,哥萨克人溃散而逃。这些游牧民族的定居点毫无悬念的成为蒙军的后勤保障,补充了大量毛皮的也素亥可以在窝瓦河中游过个暖和的冬天,待来年再去西边罗刹境内溜达。
***********************
罗刹诸国目前处于割据状态,主要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自东往西有诺夫哥罗德、莫斯科、梁赞、苏兹达尔、科罗木纳等主要城镇,以弗拉基米尔为主,弗拉基米尔大公国自然成为北罗刹的名义上的共主。南部核心是第聂伯河畔的乞瓦(基辅)公国,为了瓦希商路入海那段通道,南罗刹常年与钦察草原的哥萨克人相爱相杀,成为哥萨克人的打劫对象。因为双方都是部落或邦城林立,各势力之间除了撕逼,也会有私底下的合作。
南罗刹当仁不让成为哥萨克人首选的结盟对象,乞瓦大公迪米特里力排众议,说服其他公国一同抗蒙,毕竟比起时不时打劫一番的哥萨克人,蒙兀人这种毁灭性的征服方式更恐怖,况且,十几个互不相容的哥萨克部落,也比几乎统一了整个中亚的强大帝国,要好对付得多。而北罗刹所在的地区大多为森林草原,自恃不会成为黄色骑兵青睐之地,只是出于维护商业利益,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同意一起出兵,先解决占据克里木半岛的忽特刺,夺回瓦希商路在半岛的港口控制权。
南罗刹和哥萨克人组织了十万大军屯兵于第聂伯河口,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群‘马背上的小矮子’,将黄祸挡于国门之外。面对对方三倍的人数优势,忽特刺再次遣使去分化罗刹人和哥萨克人,不过阿兰人的教训在前,蒙使被杀。感觉胜算颇大、也生怕时日拖久内部产生‘战合’之争,联军放弃守河优势,率先渡河进攻。
蒙兀人从来都不是靠人数取胜,不过第一次短兵相接,居然败于罗刹联军,蒙军的前锋大将被俘杀。忽特刺决心教他们做人,一边派一小部分轻骑兵骚扰、牵制罗刹联军,一边且战且退向东边的顿河后撤。
这种诱敌深入的策略很高明,不但让罗刹联军远离从乞瓦顺河而下的补给,还表明了蒙兀人的作战目的不是为了争夺瓦希商路的港口,使得矛盾重重的联军内部对于是否深入钦察草原追击蒙军的分歧越来越大。
一旦联军之间的裂痕被蒙兀人洞察,忽特刺反击的机会就来了。
轻敌的联军一路追杀过来,忽特刺以V字阵型渐渐将其纳入包围圈,并找到其中最弱的一支哥萨克队伍,集中兵力反击,这部分溃败后退的哥萨克人慌不择路,直接把联军的营寨冲毁。当蒙兀人击败敢于冲锋的那部分罗刹人之后,整个联军战意崩塌,溃不成军。在草原上与游牧者决战失败,结局十之七八是全军覆没,忽特刺开始高兴地收割这群由扛草耙的农夫和骑士贵族们组成的军队,完全不在意探马来报——沿顿河南下、姗姗来迟的北罗刹军已经登岸,准备在自家身后的一个土包高岗上构筑防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