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战后琐事高瞻远瞩(1 / 2)
(全文阅读)
摩可那罗多全须全尾的逃回了缅甸,暹罗绵延数年的战争总算告一段落。罗城被炸毁的城墙修复一新,巍峨雄壮,完整的屹立在罗城百姓的面前,加上城墙上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守城士兵,让刚刚经历过一番生死考验的民众的心彻底宁定下来。
公爵府的匾额已经从新换过,“昭披耶达信”的匾额被卸下,换上了一块用黑底金字汉文书就“大清暹罗公”五个大字的牌匾,银钩铁画,威风赫赫。门口两座巨大的石狮子,右边那座的旁边,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大清暹罗公节制暹罗兵马大元帅郑信衙署”字样,用汉字与暹罗文共同写就,周边阴文刻有异兽,凶光闪闪杀气腾腾,仿佛在向世人宣示着它的无上权威。左边狮子旁边立起了一根高达三四丈的旗杆,一面杏黄色旗帜迎风舒展,上边青丝刺就的四爪青龙如同活过来一般。
这是和珅的主意。
当前这个时期,大清上下还没有国旗的观念,认为中国乃“中央帝国”,既不需要外交,也不愿意与其他“蛮夷小国”平等相处,所谓旌旗,主要用于帝国内部各种仪式,用来标识公侯将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团属性等等。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进一步入侵中国,甚至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中外水师同处一块水域,免不了发生许多龌龊。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恭亲王这才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如我处师船亦一律竖立黄色龙旗,外国果能望而知为官船,不敢轻举妄动,未始非豫事队维之一法。”至此,龙旗才开始作为国旗使用。
不过和珅乃是后世穿越而来,自然明白国旗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宣示主权,他已经将此事写进了奏折发给了乾隆,末尾是这么写的:“奴才窃以为国旗者,乃国家形象之代表,乃是一国对某一地区宣示主权最紧要之物,今制杏黄色青龙旗一面,竖于暹罗公节制暹罗兵马大元帅衙署之前,展望未来,奴才愿耗余生之年,将此龙旗插遍太阳照射每一角落,凡太阳照射之地,皆有我大清龙旗,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奴才富察和珅面南叩首,不胜惶恐之至!”
和珅相信乾隆拒绝不了这样的诱惑,对此他胸有成竹。
这些日子郑信十分忙碌,和珅送给了他二十顶热气球,训练出一支属于他自己的飞军部队是他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珅也不藏私,不但送给热气球,还将自己与福康安摸索出来的飞军战法传授于他,甚至将热气球的制作方法也告诉了他,除了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以外,和珅也有自己的考量。
虽然打退了缅甸军,但是暹罗军阀林立,藩镇割据,势力错综复杂,大清大规模的派部队进入暹罗不现实,而和珅的目的却是将暹罗国整个的收归到大清的版图,总不能他自己赤手空拳的去打天下,所以,武装出一支实力强悍的部队于他来说十分重要。而郑信与宋三不同,宋三虽为海匪,信奉的却是儒家忠义礼信那一套,一旦归附,背叛的可能要比野心勃勃的郑信要小的多。和珅暂时还做不到完全信任郑信,所以只能用好处来收买,一来示之以诚,二来,既然靠着郑信,总不能做那‘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情。
做完这一切,和珅还是不能对郑信完全放心,他迫切的需要通过某些事情将其彻底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偏偏又不能做的太过,让郑信看出端倪。
两家联姻是个好办法,只是和琳死不松口,郑信也不主动提起,这可愁怀了和珅,有的时候真想掰开和琳的脑袋看看,放着郑彩蝶那样的小美女不要,这傻小子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愁绪无法释怀,幸好他还有别的事情打发空闲的时间,不然的话,还真的愁出病来。
拴住和珅精力的事情不用问,自然是电报专线。这里离着京城何止千里,他又势必不能长期留在这里,便捷的通讯方式便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战争一结束,他就将此事跟郑信商议,郑信自然一口答应,向其提供一切便利。
有了郑信的支持,自然事半功倍,拉铜丝,埋地线,事情进行的如火如荼,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铺设好了通往城内各个重要场所的底线,向北,也将地线铺设到了距离大城不远的地方。唯一缺憾的就是电报机没有着落,不过和珅已经派人乘坐热气球回云南向琳达求援,想来用不了几日,就会带回制作好的电报机与发电机,到时候一定能让那些从未听说过电报机,这些日子看笑话的暹罗人们开开眼。
昨天下午罗斯中校来访,饮宴直至深夜。他是从加尔各答来的,自从在洛布里分别,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径直回了印度,分别向双方的领导汇报此次在暹罗的经历。大家都明白,设若真的能够跟和珅这位大清皇帝面前的红人交好关系,有百利而无一害,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只是东印度公司的总督托马斯去了新德里,而罗斯的顶头上司大英皇家海军司令威廉·皮特伯爵却在加尔各答,来回的路程差了足有一千里,是以让罗斯抢了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