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1 / 2)
在这场有关新诗的论战中,郭沫偌以失败而告终。
这其实是文坛新旧两种力量的第一次交锋。
当然,这个“旧”指的不是像鸳鸯蝴蝶派一样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样提倡新文学的两种力量,或者说是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
在北平,胡拾和鲁讯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精神领袖。
在胡拾身边聚拢着一批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文人,比如陈锡滢和徐至摩,他们后来创办了《现代评论》。
而鲁讯身边的人则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或者是他的学生,这就是文学研究会的班底,包括后来的语丝派。
不过此时新文学刚刚开始,众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学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
两个圈子的人物交互往来,颇为和睦。
随着新文学打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由于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不同,矛盾开始激化,这是二三十年代文坛论战兴起的主要原因。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就在双方矛盾将要激化还没有激化的时候,突然从日本冒出来一个创造社,想要在新文学的领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战前辈的架势,太过于嚣张。
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针对的是林子轩,如果林子轩自己都不出头,那其他人也师出无名。
好在林子轩没有让人失望,果断进行了反击。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给这个新兴的创造社一个教训,分分钟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不说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来就有矛盾,也不说胡拾和林子轩是校友,只说此时文坛的大环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坛。
这也是后来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不像郭沫偌,背后有创造社,背着一个靶子。
他没有派别,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关键是他自身有才学,写出来的诗作质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有人出言支持了。
这场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创造社成员,如成仿伍、张资评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没在批评的大潮中。
最终,郭沫偌黯然返回日本,这场论战才渐渐平息。
通过这场论战,林子轩做实了新诗奠基人的称号,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甚至邀请他到学校演讲,任客座教授。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学讲课。
客座教授不占用学校教师的名额,也不用按时上课,按照上课的次数付费。
一般来说,一节课大约五块到三十块不等,要看受邀请者的名望而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