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节外生枝(1 / 2)
第372章 节外生枝
2015-12-31 作者: 东篱泽
第372章 节外生枝
阴山,颉利牙帐所在地。
大唐使团与突厥的谈判正式开始了。大唐一方的谈判正使自然是温彦博;而突厥的谈判代表,则是赵德言。
赵德言本来以为,大唐使团此来的任务既然是增加边市,那么谈判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阻碍才对。可是没想到,谈判进行的却相当不顺利。
开放边市,无论是对突厥还是对大唐来说,都是互利之事。不过,于突厥一方的利益更大。
北方游牧民族,物产不足,很多东西,都要依靠中原的供给。这也是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动不动就入侵中原打草谷的原因。
和平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通过边市,进行贸易往来。一旦遇上双方出现矛盾的时候,中原王朝往往会关闭边市,以此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制裁。
渭水之盟时,大唐与突厥订立的合约之中,其中就有关于边市贸易的条文。赵德言本来以为,这次要增加边市,只需参照渭水之盟时的条文,走个过场就是了。可是,温彦博却提出诸多条件,令谈判阻碍重重。
先是边市的设置,温彦博要求设置在突厥境内。这倒是能接受,可是随之,温彦博就提出,边市的税收和管理以及治安守卫,由大唐一方单方面负责。
这个条件太苛刻了。若是按照温彦博提出的条件,那就等于边市之地的领土,成为大唐实际控制了。
赵德言据理力争,可温彦博却说,以前开放的边市,由大唐和突厥共同管理,突厥的官吏和士兵不但欺压大唐的商人,还经常与大唐一方的边市管理人员闹矛盾,甚至是动手打人。反过来,我大唐的官吏和士兵却对两国商人都一视同仁。为了维护大唐商人的安全和利益,大唐不允许突厥人再介入边市的管理了。至于税收,大唐可以让给突厥一部分。但是,收税的官员必须是大唐人,突厥只需派一两人监督账目就行。
仅仅这这一点分歧,就拖了两天。
温彦博此行的任务是给赵云泽打掩护,谈判能不能达成,他根本就不在乎。他也是故意提出苛刻的条件,借以拖延时间。
大唐不在乎边市,可突厥人却非常在乎。多开放一处边市,突厥人便能买到更多的紧缺物资呀。最后,还是突厥做出了让步,同意了大唐的条件。不过颉利和赵德言也留了个心眼,要求大唐的官员和士兵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边市内和周边一里。而且,还要在条文中注明,边市之地,是在突厥的领土范围内。
温彦博对此表示同意。他暗道:谁说突厥人粗枝大叶?这抠起字眼来,也同样很精明啊!
一个条件谈妥了,赵德言刚松了口气,可随即,温彦博就又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突厥人每年必须通过边市卖给大唐一定数量的马匹。但大唐卖给突厥的物资和数量,却没有底限限制。
若是大唐要求的马匹数量不大,突厥还能接受,可那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每年不少于三万匹,还必须是良马。
突厥人不傻,大唐要这么多马匹,大唐的骑兵数量就会猛增。用不了几年,突厥引以为傲的狼骑就不占优势了。
这可是关系到军事力量的,突厥人哪里敢答应这个条件。更何况,大唐提出的条件当中,对于本国卖给突厥的物资数量,还没有底限数字。也就是说,大唐哪怕卖给突厥一两茶叶、一个瓷碗,也是遵守了承诺。这样一来,那这边市的开放,纯粹是为了给大唐提供马匹的了。
再结合第一个条件,边市的税收由大唐单方负责。这就等于说,突厥不但要卖给大唐马匹,还要再交给大唐一部分赋税。这不是卖了自己还帮人数钱嘛,突厥人真就那么傻?
颉利得知温彦博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后,气的拔出腰刀,大嚷着要去砍了温彦博那老匹夫。要不是赵德言拼死拉住颉利,老温同志还能不能回大唐真说不准。
静下心来,颉利和赵德言商量一番,决定跟大唐讨价还价。首先,突厥卖给大唐的马匹底限数目,由三万打个折扣,改成三百,这个折扣打的有点大。然后,大唐每年卖给突厥的物资,也要有个底限数量。并且,大唐对于商人的物资不能有限制,像铁器、粮食、食盐等物,都可以通过边市交易。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谈判进行到这里,就真的有了那么点意思了。可温彦博却不会自己降价,仍旧咬死了那个条件。
谈判,陷入了僵局。
为了达成协议,赵德言和颉利开始活动了。一方面,他们给温彦博送钱送女人,想贿赂老温让他松口;另一方面,突厥的谈判团队中多了很多彪悍的将军,每日指着温彦博的鼻子大骂。时不时的,还有些突厥武士跑到大唐使团的营地闹事。
可人家温彦博却成了一块滚刀肉。钱、女人,一点都不要;也任凭你们骂,人家主动把脸凑到你面前,任凭你喷唾沫星子。你们不是来我们营地闹事嘛,闹呗,不动手正好,一动手,大唐的军士便躺在地上哀嚎。然后老温再替被打的士兵出头,去向赵德言和颉利索要汤药费。
又这么过了三天,颉利见温彦博软硬不吃,也没办法了。谈判暂时中断,大家都先歇歇气吧。
于是,大唐使团和突厥人又是召开篝火晚会,又是举行骑马、摔跤等比赛,来放松双方紧绷的神经。
别看温彦博表面上轻松,可他内心却也在承受着煎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