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 乌江之挽歌(四)(1 / 2)
乌江亭长一时半会儿无法找到更多的船只来搭载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江东子弟兵,而黄志也知道如果无法打开项羽的心结,休想劝说他搭船退回江东。
虽说项羽在识人和用人上都很差,但并不代表他待人处事有问题。反之,在《史记-高祖本纪》里面,他的名声比之刘邦还要好,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在其他史书传记里头,汉初诸将相们也有类似的客观评价。
总归一句话,对待自己人,项羽就如同兄弟一般。虽然由于他不懂用人,留不住那些有才能的人,但对于那些没什么本事的草根阶层而言,项羽的一言一行就足以令他们死心塌地为之卖命。
这样一个人,在他手底下牺牲的每一个士兵都会让他感到心疼,因此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援引了韩信对他的评价:“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当然,项羽在历史评价中也有残暴的一面,比如屠杀俘虏等,但都是针对敌人的。
不管历史上如何评价他,所有读过历史的梦中人都知道,当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时,身边只剩下二十余骑。这对于豪情万丈的西楚霸王来说,是多么悲凉的场景,足以令他心灰意冷,决意以死明志。这才有了后人“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以及“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句子。
“如果项羽坚决不肯上船的的话,我们不妨考虑打晕他。”张伟提出更加直接的办法。
黄志无奈地点点头表示可以接受,这个办法虽然有些冒失,但却是现如今临时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当然,若非经历了一路苦战的项羽到了乌江边上已是身负十余处轻重伤,就算东海队梦中人全体一起上,恐怕也难以将他打晕。
一番讨论无果之后,黄志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是抓紧时间休息,等待项羽到来之后再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随着冬曰的暖阳逐渐西斜,乌江的寒意渐浓,黄志望着西北面那数十里的平原,心里愈发感到焦急。所幸历史明白记载着项羽最终是要抵达乌江的,否则他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烦躁,直接策马往北去一探究竟。
就在这个时候,远方的地平线上就着斜阳的余晖出现了影影绰绰的一抹乌黑,黄志看不真切,连忙叫醒还在闭目养神的东海队长。
司马富强醒来之后立刻发动了“登高远眺”,终于看清了那确实是一彪向着乌江疾驰而来的人马,数量约在二十左右。等到这群人奔得更近些,他又看清了领头那人的面貌,正是项羽没错。
在这队人马的背后,暂时还未出现追兵的踪影,也就是说黄志和张伟想要保住项羽的姓命,还是有些艹作的时间。但这或许是梦境世界留给梦中人的一丝奢望而已,最终他们可能还是难以抵抗梦境世界贯彻“剧本”延续姓的力量。
很快的,项羽也看到了乌江边上等待着的这群人,初时他还以为是汉军守候在乌江畔的伏兵,后来看到人数有些少,项羽也就不怎么在意了。以他的武勇,当今天下还找不到一支不足十人的队伍能够抵挡得住的。
等到来到近处,项羽也看清了这边是些什么人,不由得心怀大慰,双腿一夹乌骓马,先于其他人冲前上来。片刻之后,顺利抵达乌江边上的项羽给了黄志和张伟一个大大的熊抱,喜悦之情寓于言表。
黄志眼见项羽精神状态不错,便趁热打铁地邀请他上船渡江。
项羽竟是欣然答应,两手揽着张伟和黄志两人的肩膀,一同向着乌江亭长和他的渡船走去。
此举不由得让东海队的一众梦中人欣喜若狂,只有司马富强面带忧色地静静观望着。
果不其然,梦境世界只是和黄志他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为他们吹出一颗希望的肥皂泡,五彩斑斓,却在转瞬之间又让这颗泡沫爆裂在充满希冀的梦中人眼前。
项羽盯着那艘渡船看了好一会儿,突然转头问乌江亭长,“不知此船能载几人?”
“十人。”面对心目中的偶像,老人老老实实地回答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