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1 / 2)

加入书签

华夏196年,九月中旬十万曹军顺利退入寿春城内,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万曹军在经过天赐军驻扎的营寨时,看到整齐有序,杀气凛凛的天赐军时,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甚至不少人当场崩溃!双方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啊,先不说其他,天赐军将士身上的装备就远远超过曹军。

俗话说的好,兵依甲胄,马凭鞍!

曹军的装备和天赐军相比起来,差不多就是门阀士族和普通老百姓衣装的差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无法相比啊。

在汝阳,十万曹军就算与天赐军拼死一战,至少还有三到四层的生存希望,可来到了寿春,死亡率直接暴涨到了八成!要知道,此战曹军的对手可不是普通的天赐军,而是由刘泰统帅的天赐军!!

有无刘泰统帅虽然看上去差别不大,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两种情况的天赐军战力完全不可同曰而语,为了能在数十万大军中脱颖而出,得到刘泰的赏识,天赐军士卒们绝对会尽全力与曹军一战!

同月曹艹秘密将各级将领的家人子嗣送往其他城镇,避免被寿春的战火波及到。虽然说曹艹此时此刻还保有一定的信心,可毕竟这种事情太不显示了,而曹艹若败,就算本人不投降刘泰,淮南的基业也定然会被刘泰彻底占据,如果不先想好退路,到时候怎么死都不知道。

其实曹艹完全没必要在江北与刘泰死磕,虽然说两淮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得两淮成为一个粮仓之地,乃是强兵之基。可惜的是,同时也因为地理原因,致使两淮地区根本无法长久驻守,此地,没有益州的险峻,没有江东如长江般的天然屏障,有的,只是肥沃的土地,在强大的军团面前,犹如被拖了衣服的花姑娘。

其实以曹艹的势力,只要换个地方,比如江东,比如益州,都会让刘泰真正的头疼无比,而在那种情况下,刘泰也不可能会答应给曹艹集中兵力的机会了,要知道,曹艹如今最薄弱的就是缺少足够的地理优势,只要给曹艹一块真正能作伪根基的地盘,北疆想要收拾起来,就没那么容易咯。

而如今虽然曹艹九成九的根基都在淮南,可别忘记了,荆州九郡之中,长江南岸的江夏郡还在曹艹手中呢。江夏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也非常有限,可却有长江天下庇护!

而曹艹这些年来为了防止天赐军南下,将自己的根基捣毁干净,所致两淮地区大部分的物资都被输送到江夏,为的就是两淮被夺之时,曹艹有东山再起的本钱。其实江夏在曹艹的治下,已经变得极为繁华,人口与原本的汝南地区也不逞多让,毕竟这个天下不是只有北疆有资格迁徙百姓,曹艹也有这个魄力啊。

足够的人口,足够的钱粮,这种条件下,曹艹就算失去江北的地盘,也会成为诸侯中前三的霸主,当然,这个霸主是在兵力已经物资上算资格的,毕竟江夏虽然不小,可面积也十分有限啊。

但曹艹这种野心的人物,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可能轻易抛弃手中九成的地盘,这不止曹艹,即使刘备与孙坚轻易之间会放弃江东或者荆南大地吗?明显不可能!除非到了真正迫不得已的时候!

华夏196年,九月十六刘泰没有给曹军过多的休整时间,如果再让曹军在城内好好的修养几天,那刘泰就有点傻了。给敌人胜利的机会,那就是给自己增加损失,刘泰不是傻子,不可能会给曹军喘息的机会。

二十多万天赐军将寿春城包围得水泄不通。攻城刚开始时,天赐军自然以远程打击敌军为主,而在北疆新式武器火炮的攻击下,寿春城即使是淮南郡乃至整个扬州最坚固的一座城池,也是显得摇摇欲坠!

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火炮地毯式轰击持续了三天三夜,几乎九成的炮弹都投入到了寿春城中。火炮过后,原本雄伟的寿春城可以说差点就变为一片废墟,但好在的是,起码城墙还未倒塌,否则的话,曹军就要和天赐军短兵相接了,而以曹军目前的士气,绝对不可能挡得住天赐军的横扫。

三天的时间,不但让天赐军将士们认识到了火炮的恐怖,寿春城内的三十万曹军对火炮也是充满了惊恐,而北疆的火炮的威力也如长了翅膀一般使得天下百姓尽人皆知!

杀手锏,北疆真正的杀手锏。

此时此刻,世人终于明白刘泰为什么会答应曹艹放豫东十万曹军进入寿春城了,有如此杀器在手,还有何可俱栽?

好在的是,寿春城内并没有多少普通百姓,在大战前夕,曹艹就已经得到刘泰的同意,将城内的老弱妇孺都安排出城,若非如此,那些个大将的家眷如何能被送出城外?

华夏196年,十月初。

自火炮轰炸之后,已过去十多天时曰,而这十多天时间天赐军对寿春的进攻也是正规了许多,在天赐军悍不畏死的攻击下,寿春城多次出现丢失城头的情况,好在的是,此时此刻曹艹本人坐镇在寿春城内,镇住了涣散的军心,将天赐军的冲击屡屡阻挡下来。

曹艹的情况非常不好,虽然说寿春城内不缺粮草,也不缺兵马,可士气却真正的低落到了谷底,要知道,两军交战,真正重要的还是士气啊,若失去了士气,即使有再多的粮草以及兵马又如何?挡得住敌军一次,两次,三次,难道还能一直抵挡下去?

守,不是长远之计,曹艹想胜,只能出奇不意的对天赐军发动主动攻击,否则的话,寿春城迟早会陷落,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尤其是在火炮轰炸过后,胜利的天平更加倾斜天赐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