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斯大林攻击(二十三)(2 / 2)

加入书签

叛军在玛纳斯河前线发动了一次试探进攻,结果被中[***]队打回去了,迪化以西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冒出的叛乱苗头,被中[***]队强力镇压,叛乱分子死伤无数,余下的逃到三区。

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们从会议室内出来,没有多久,宫殿内便又响起了主人的咆哮,将领又看到贝利亚急匆匆的进去,随即办公室内传来更大的咆哮声。

“潘友新同志已经不适合担任驻华大使,叶塞夫对疆省局势的判断有严重错误,贝利亚,立刻对他进行审查,是不是漏网的托洛茨基分子!这个坏蛋!”

面对斯大林罕见的失态,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有些战战兢兢,俩人不敢开口,贝利亚心中却平静了许多,他知道自己安全了。

贝利亚很清楚,斯大林这是在打退堂鼓了,当初叶塞夫认为,盛世才调离后,疆省空虚,军队人心惶惶,是个发动的好机会,斯大林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贝利亚来执行。现在面临着失败,不是叶塞夫就是他贝利亚来背这个黑锅,现在斯大林选择了叶塞夫,他贝利亚暂时安全了。

莫洛托夫也很清楚,潘友新在这事上已经尽力了,外交手段有一定的局限姓,如果中国政斧决心坚定,潘友新也没有丝毫办法。但莫洛托夫也知道,这件事只能由叶塞夫和潘友新来承担,斯大林的权威不容置疑,不能有丝毫动摇,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神!

“对疆省,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斯大林神色严厉的盯着贝利亚:“命令他们加强进攻,同时要估计到中[***]队的反击,必要时可以分散游击,疆省地方很大,完全可以进行游击战争,拖死拖垮,蒋介石。”

最后三个字,是斯大林咬着牙,从牙齿缝中一个一个蹦出来。疆省失败可以接受,可让蒋介石得意,不可以!

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明白斯大林此刻的心情,斯大林一向瞧不起蒋介石,也瞧不起中国,认为中国根本不配成为四大强国之一,根本不配与美英苏共同商议战后国际秩序,现在他们还没这个资格。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斯大林才在德黑兰悍然提出对东北的要求,可没想到遭到蒋介石的强硬反对,连美国人的态度也暧昧不已,斯大林摁耐不住,挑起疆省事件,这个事件的目的首要是打击蒋介石,其次是试探美国人的反应。

可这次斯大林失算了,蒋介石的反应更加强硬,不但从抗战前线调兵,甚至将善战的白崇禧派到疆省,担任总指挥,全面负责平叛,而延安对他们的配合要求也不过是敷衍,延安的兴趣很快便转向华北。

“请斯大林同志放心,目前民族军的攻势很猛烈,已经控制了整个北疆三区,目前就艾林巴克机场还在政斧军手中,鲍里索夫同志报告说,他已经将装甲部队从玛纳斯河前线调回来了,下一次进攻一定能攻克艾林巴克机场。”

这段话对斯大林没有丝毫安慰,甚至连贝利亚自己都无法感到安慰,克林姆林宫的权贵们很清楚,中[***]队在华北消灭了三四十万曰军,民族军那那点力量还不够他们塞牙缝,中国政斧不用调太多部队,只要从华北调一个集团军过去,便轻易击溃民族军,除非苏俄公开大规模派兵干涉。

可这能行吗?显然不可能。苏联的主要力量还在对德战场上,甚至连对曰战场都无法兼顾,根本抽不出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疆省。

“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小心翼翼的提出了个建议:“潘友新同志的工作虽有失误,但就这样免职调回来,恐怕不妥。”

“哦,那你有什么建议?”斯大林虽然愤怒,却没有失去理智,就这样调回大使,难免留下失败的印象,可难道还有其他更好办法吗?

“既然中国拒绝了我们的建议,我们理该作出反击,我建议召回潘友新同志,同时要求中国政斧召回他们驻莫斯科大使。”

召回大使?斯大林眉头深皱,虽然他很愤怒,可他还没有打算与中国决裂,如此召回大使是非常危险的,释放出的信号是,中苏即将决裂。

可莫洛托夫是什么意思呢?斯大林非常不解的望着莫洛托夫,莫洛托夫的神色非常平静,目光依旧那么平和。

斯大林却渐渐的露出笑容,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烟斗,划根火柴将它点燃,微微的吸了口,然后才开口:“嗯,很好,就这样办吧,让潘友新同志回来吧。”

贝利亚心里有些糊涂,就凭这就能逼中国政斧让步?蒋介石要是不就范呢?这不是冒险吗?中苏现在都是盟国的重要成员,中苏分裂不代表了盟国分裂吗?德国曰本会怎样想?美国英国…….,等等,贝利亚这下明白了,斯大林莫洛托夫打的什么主意。

正想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斯大林的副官进来报告,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和红军情报部部长请见。斯大林稍稍一愣,刚刚开完的夏季作战会议上,已经决定了1944年的夏季作战计划,这场进攻从兵力到火力都是前所未见,主攻将在盟国霸王行动展开之后进行,将从德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华西列夫斯基刚刚离开,这么快就回来了,这又发生了什么呢?

华西列夫斯基很快进来,他看了眼贝利亚,心中微微叹口气,他不是很希望贝利亚在场,不过遇上了也没办法。

“情报部从中国获得了一些情报,斯大林同志,总参谋部认为,中国人正准备进攻蒙古,目的是占领蒙古,并不再离开。”华西列夫斯基的报告非常简短,却让斯大林大惊失色。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