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1 / 2)

加入书签

1861年的时候,教育部一口气向英国和法国派遣了高达一百多名的官费留学生,为了让这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教育部至少需要花费数十万之多。▲∴,

同时,由于帝国兴起了新式教育的风潮,帝国各行各业,尤其是从政的话对新式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一些新式人才的升迁速度也是超快。

比如去年开始陆续回国的首批留学生,他们除了部分专业的理工人才进入帝国大学,江南大学等任教并且担任重要的科研研究外,很多学生都是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且起点非常高,一般都是直接进入内阁各部或者宫务厅秘书处等的中央机构任职,最次也是一个科长。

甚至有一个地质专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了工商部矿物司担任担任煤炭处副处长一职。

学成回国后就能够身居高位,这对于国内的无数学子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虽然帝国已经进行新式教育改革数年,目前已经完全废除旧时科举,改革为特有的国家雇员考试。

但是对于学子们来说,求学的本质依旧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当官!

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传统并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甚至这种官本位制度也是帝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的一大助力。

那些年轻学子们为什么能够快速接受各类新式学科,从埋首经学直接到转眼各类新式学科,不就是因为帝国的国家雇员考试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吗。

他们要想考上去当官,就得学习这些新式学科!

如今人们发现去去留学学成回国后能够快速步入仕途。于是乎就是掀起了一场小小的自费留学浪潮!

虽然帝国每年都会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欧洲留学,主要是去英国和法国为主。

但是官费留学的名额非常宝贵。有着太多人竞争!

但是自费留学就不一样了,自费留学的话只要有胆子去万里之外。同时家庭经济比较富裕能够负担得起留学费用的话,那么就能够自费留学。

因此这两年开始,很多富裕家庭的学子们由于竞争不到官费留学的名额,逐渐开始自费留学。

针对这些自费留学的学生,外务部也是会给予极大的帮助,积极帮他们联络留学的学校,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当然了,钱得你自己出。外务部只是发挥一些中介的作用而已。

不过受限于留学费用的高昂,留学生到英国留学四年的话,大约需要总额三千英镑的花销,如此高昂的费用是普通家庭很难承担的。

哪怕是一些富商、大地主家庭,也很难说拿出一万多圆来让家中的子弟去留,因此目而言,自费留学的群体主要是富豪家庭里的子弟,同时也不是说所有有钱人都会让子弟去留学的,有胆量去万里之外留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到1860年的时候。有十三名学子通过外务部的途径自费留学。

到了1861年的时候,这个数字直接番了一倍,有二十多名学子通过外务部的途径自费到英国、法国以及普鲁士留学。

虽然目前自费留学的人还不多,远远比不上官费留学生的数字。但也总算是从无到有,有一个算一个,总比没有好。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帝国对于高水平的人才需求量极大。工商行业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以及技术人才,而官方也是需要大量精英人才充实官场。

相对于教育部开始大批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方派遣留学生的速度却是缓慢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对于军方来说,他们的陆军战术基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可没有教学散兵战术,后装步枪的。所以根本就用不着派遣陆军留学生去其他国家学习,目前军方只派遣海军方面的留学生,另外还有少量的炮兵、骑兵等科目的留学生。

1861年的时候,军方只派遣了二十多名的留学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到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少数几个则是到法国学习炮兵和骑兵、辎重等学科的陆军留学生。

而陆军方面,尤其是步兵科上,中华军已经可以自豪地宣称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除了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军官学校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教授后装步枪、散兵战术相关内容。

1861年帝国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事业上,同样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水利!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会把水利作为重点国家工程,前清每年都会往河工投入大量的资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