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 一番良言生未泯,它朝兵策落谁手(1 / 2)

加入书签

郭威与柴荣见状,彼此对望,柴荣又心领神会似的,面向柳枫微一颔首,道:“你的兵策里,将诸国分析的很透彻,处处渗透着你的雄心壮志,可言语之间,无不说明你很孤独。本王猜想,这种孤独是一个怀有雄心之人,得不到心中所想的孤独,因为南唐找不出一个可以与你匹敌的人,或者说了解你的人,所以兵策里的一字一言,你仿佛都是在给自己安排行动,自己跟自己说话……”说至此处,柴荣竟有些伤感。

藉此也可以看出,柴荣的确能够识才,须知自古以来,有容人之量的将相,可以对敌人既往不咎,也可以包容天下。

郭威接过话道:“空有一身雄才伟略,无处施展,不能尽其所能大展拳脚,朕很了解那种感觉,你放心,在朕这里,尽可以去做你心中想做的事,这里人才济济,能耐辈出者,也任你挑选!”

赵匡胤听了,也不禁动容,有所感道:“我们皇上爱惜人才,说话算话,你应该相信皇上。自从那日王启生将兵策拿来,大哥就和我说,写这兵策的人乃当世奇才,旷古奇今,若能得你帐下相助,统一天下的大业——可成。多日来,皇上和大哥对兵策赞不绝口,大哥更是夜夜苦读,真的是欣赏你才说这番话,今晚你既然来到这里,说明老天垂帘,是让你来辅助皇上的。”

柴荣见柳枫面容耸动,已然没有先前的凌厉之色,又见他凝神顿住,不言不语,料想他心中正在挣扎,这种身怀抱负之人,若能有人走进他的心,了解他的一切,他的内心定起波澜。

孤独,一个人孤独惯了,即使他再习惯那种生活,也需要有人慰藉。

于是柴荣望着柳枫,眼泛奇光,续道:“只要你留在这里,便再也不用像在南唐那般,苦于找不到良才而寂寞,总是自个儿拼了命,去为大业铺路。”

这话出口,柳枫脑海迸出了南楚的一幕幕,若是大周国,需要像他那样去弱化南楚势力吗?柳枫苦笑,大周有这么多人,何须一个柳枫去卖命?就连郭从谦都能看出他的心思,足见大周非同一般了。

当时他在南楚几经生死,马希广的剑架在脖颈上那一霎那,他沉着冷静地笑,可有谁知道他将生死看的有多重要?

那一刻他在与天赌命。

马希萼几次想杀他,一次次怀疑他,他的心不颤抖吗?不为南唐寒心吗?

柳枫想笑,真的想笑,想仰天大笑,笑叹这世间变迁,一代换一代,能人辈出,祖先李克用的英雄时代一去不复返,祖父李存勖孤军奋战,讨伐后梁王朝的英勇回不来了,这世上去了一个李克用,少了一个李存勖,又现郭威,郭威之下又是柴荣,柴荣之后,还有那蠢蠢欲动的赵匡胤。

英雄当道,可这条路,他该选吗?

郭威与柴荣等人为了劝服他,为笼络一个人才,几乎好话说尽,该给的好处都已给了,然而柳枫却道了一句令人惊颤的话:“我只记得李家恩,李家天下,多说无益,大唐……一辈子都是我的归属,生也为唐,死也为唐!”

忠臣不事二主,认定了,就要走下去,他说的坚定、决绝,一副毋庸反驳的样子,脸上更出现了一种空前的冷静。

柴荣首先不解:“为什么?”

柳枫冷然发笑,一字一顿道:“因为——你们——不姓——李!”

他就这样说了一番话,拒绝了所有,抬目扫视四周,猛地掏出火折子,点燃手中的兵策。

火焰窜上高空,他已无悔,望着火光,出奇的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柴荣有点心疼那兵策,见他烧了,不由大为感喟。

郭威却脸色一变,冷冷道:“敬酒不吃,自掘死路,那就留你不得!”霍然一挥手,朝侍卫们道了句‘上’,结果众人冲杀上去,弓箭手也不滞后,随时待命。

一时间刀剑长枪齐上,毫不留情。

柴荣心知,父皇这是动了杀机,像李枫这样的人,要么为己所用,要么就铲除,不然日后势必是一大祸患,这是每个精明君王必做之事,他现在只有替柳枫感到惋惜。

柴荣想了想,也没觉得郭威的决定不对,而他虽然笃厚,却也杀伐果断,若前路有了弊端,就要清理。

愣了会儿,他看见柳枫被人围攻,一身黑衣被夜风振起,柳枫也不退让,暗暗叹了口气,忽见赵匡胤与柳枫斗了起来,便立在殿门口观望。

赵匡胤武艺不弱,甚至还与柳枫对拆了二十回合,可下个回合,柴荣正在想自己的义弟该以何招数挡退柳枫时,柳枫已斜身疾掠,蹿到了自己跟前。

可能是他走神,还有些柳枫不投诚的失望,觉得自己到底哪里有所缺失,因何就引不起别人效忠,所以也未防范,被扼住咽喉。

突如其来的一招,所有人都不曾料到,全都怔住,提着刀剑,也都放了下来。

郭威让柳枫放了柴荣,赵匡胤亦在呼唤。

可柳枫一刻也没有停,挟起柴荣就朝天宸宫西面的宫墙飞掠,踊身跃过湖面,沿青翠园子驰向小宫门。

这条捷径,幸好他提前查探过,一路飞纵,宫内的巡逻侍卫每见柴荣,恐其有所损伤,都不敢轻易放箭射杀。

所以即便郭威带人追赶,柳枫还是赶到了宫门口,见无人开门,紧紧扼住柴荣,柴荣吃痛一声,气他猖狂,也不顾自身安危,朝两旁侍卫喝道:“别让他出去,不准开门!”

可侍卫们如何承担得起这个责任?柴荣可是皇子,于是宫门照旧打开。

柳枫连忙拖柴荣出了皇宫,此时,已有一小队禁卫军追出,因碍于柴荣身份,不敢轻易动手,只有环伺在柳枫左右,呼喝道:“放了晋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