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廷议(2 / 2)

加入书签

要说这次敛财行动中唯一地遗憾便是没有将谭延闿的老丈人也给拉上,好歹这四川总督大小也是一个总督。以四川之富庶从府库中短期内抽出一二百万两银子还是做得到地,反手之间便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暴利。四川的义务教育经费也就有了。

谭延闿地理财能力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知道的深浅不同罢了。在慈禧太后这样没有具体当过家的人眼中,从地方财政中挤出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李鸿章这样曾经具体负责过数省大权的疆臣而言,其中的难度他自然心中清楚。当年谭钟麟从他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子的同时,也接过了一笔暗藏的巨款,李鸿章却不认为谭氏父子不会拿这些银子来干些什么,不过无论干什么,以李鸿章对谭延闿的了解肯定不是坐吃山空,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密款现在肯定不止这个数了。

李鸿章看到翁同龢的样子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本来在甲午战争之后他在仕途上的心思已经冷了,可翁同龢居然指使袁世凯来让自己辞去大学士好让他翁某人取而代之做真宰相。与谭延闿不同,李鸿章同样注意到慈禧太后的表情变化,不过他更肯定这是慈禧太后已经越来越无法容忍翁同龢的表现,在这个女人面前冷哼一声只有当年的恭王奕訢才做过,结果可想而知——飞扬跋扈是慈禧太后最不能容忍的,翁师傅的“好日子”似乎要来了……

“启禀圣母皇太后,老臣以为自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亟待添购新建,旅顺造船所固然能够自造一些战舰,但与日本最新装备的战舰而言却差得还远……现在日本已经装备两艘新舰,北洋海军无一艘军舰可以与之匹敌,虽然北洋在英国也订购了一艘同样式样的战舰,不过从长远看来这不足以遏制日本的野心,订购新式战舰势在必行,以老臣之见既然直隶三省的财政足以负担,不如趁此机会……”李鸿章说道。

慈禧太后抬抬手终止了李鸿章的说辞,慢慢的说道:“甲午战败举国震动,哀家虽然是妇道人家,但也明白事理……日本接连添购新舰是野心不死,这江山是老祖宗

的,哀家年岁大了,到时候也无颜面见祖宗,这订购就这么订了……”

慈禧太后最终一言而定,翁同龢眼中泛出了深深的忧色,而坐在慈禧太后一边的光绪皇帝到现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就连订购战舰这样的军国大事也没有发表一言,对胶州湾事件更是不置一词。翁同龢用眼偷偷看了看光绪皇帝,年轻的皇帝似乎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倒显得不放在心上一般。

不光是翁同龢在注意光绪皇帝,谭延闿也是极为关注这个在历史上颇受争议地年轻皇帝。与翁同龢不同,谭延闿关注光绪皇帝是想推测戊变法的可能性,据他所知康有为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光绪皇帝,还是在四处寻求机会,而翁同龢就是一个重要门路。在政治上谭延闿是绝对不会和光绪皇帝站在一起的,就在他写《熙宁变法得失》一文的时候,谭延闿就意识到光绪皇帝充其量不过是另外一个神宗皇帝,甚至在各个方面而言距离宋神宗都差了不止八条街。

颐和园议事,由于翁同龢势力太过单薄。也是谭延闿的功课做的够好,至少现在朝廷对胶州湾事件的反应还在谭延闿的控制之中。翁谭俩人在慈禧太后面前的短暂交锋并不是他们之间第一次过不去,但是这样面对面的对抗却还是头一次,翁同龢对谭延闿感到棘手地同时,谭延闿也深刻体会到了李鸿章当年的苦处——翁同龢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怎么样他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却可以轻易让你很难受。

不过谭延闿终究还是赢了这一局。当然翁同龢并不是阻止他还击德国,翁同龢的态度就是这样。碰到大事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测度他内心真正的主张,就算在甲午年的时候翁同龢曾经高调主战。但是洞悉他内心想法地李鸿章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借机逼宫而已,我们地翁师傅在内心中永远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惶恐有“立场”而言了。

“贤侄,德国人这一次吃了这么大地亏,这仗就真的这么结束了么?!当然。老夫虽然办了二十多年地外交,但贤侄之能老夫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纪孟他办工厂还可以,这外交地事情他也说不清楚……”李鸿章安稳的坐在太师椅上,手上拿着一杯茶慢慢的边吹便悠然问道。

“老相国,说一句托大地话,晚生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呵呵,外人都看到状元郎的风光,不过却有几人能够做到你这般谨慎,谋定而后动,君子不立危墙……”

“老相国过奖了,谋定而后动乃是外交第一要务,准确的衡量德国的实力,并且做出了最坏的打算进行推演……当然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若不是老相国从中美言,皇太后那关可不是这么好过的……”谭延闿坐在一边恭敬的说道。

“贤侄,你也不用恭维老夫,先说说你的打算!”李鸿章挥挥手说道。

谭延闿坐正身体说道:“其实晚生在第一时间便从山东赶回京师,就是向朝廷要这个与德交涉的职位的。以晚生之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德国有实力再次发动进攻,但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形势上都已经让它驴技穷……先不说各国列强如何看待这次胶州湾事件,单单晚生手中的这些俘虏就足以让德国不敢轻举妄动,再辅以收买英国等国列强,分化这些列强使其无法统一行动,此事的关键就剩下外交交涉了,这也是晚生最为关注的,也是晚生这么急着赶回京师的原因……”

李鸿章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么说来贤侄真的想要和德国人硬扛到底?!”

“胶州湾事件我大清大获全胜,此时内外对我大清而言极为有利,此次晚生还是老相国的帮手,难道老相国不想借此机会洗刷前辱么?!”谭延闿见李鸿章又有些“犯软”,便从旁策动。

李鸿章听后倒是沉默了半天,谭延闿也倒不急,事实上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朝廷中有人反对对德强硬的话,那第一个应该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最为推崇德国军事,对德国武器也是最为崇拜,指望李鸿章和德国人拼命,那倒不如期待母猪上树——即便在这样极为有利的情况下,老李最担心的还是德国本土强劲的军事实力。

正因为谭延闿理解李鸿章,所以他明白给李鸿章摆出了两条路——你下了这个决心,自然由我来为你策划,成全你的名声,洗刷你在甲午战争后的卖国贼名声;若是你退的话,那说不得现在就干脆和我撇清关系,安稳的南下做两广总督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