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又开始新一轮不务正业的太守(1 / 2)
虽然典韦很心急,可是李书实毕竟还是一个正牌太守。虽说这个太守很不靠谱且经常擅离职守,将大部分的工作都扔给了自己“忠诚勤勉的手下”(程昱语),但是却还有不少工作是必须由他来拍板决定才能开始实施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孝廉的选拔。
当然,太守向中央推荐人才的时间都是在冬节前**月之间而且并没有强制要求每年都必须上报一名孝廉,为了保证质量,原则上是可以连年空缺的,只不过如果你真的这么干的话,那么你的为官操守上一定会加上一条“此人漠视人才发觉,是帝国选择人才的大敌”。
不过好在西河人口稀少,知名的门阀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算李书实这个太守真的好几年都没推荐一个人才上来中央的那些个官员也不会太过奇怪就是了。
好在大部分的事情有程昱等人帮助他决断,现在又从甄家和颜家征辟了不少的下级官吏帮助他进行基层的工作,只要武鸾这个人事局局长和童渊这个警察局+检察院+法院集于一身的暴力机关主管用心工作的话,就不怕他们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来。所以总体而言李书实这个太守很有种东晋时期的士族太守的风范——工作别人做,我只负责摆pose拿功劳。
于是,当时间进入到中平三年二月的时候,李书实已经基本上快要将自己去年积存的和今年新增的公文处理完毕,可以考虑典韦的终身大事了。
只不过这个时候李书实却收到了一个让他相当无奈的消息——江夏的士兵因为不满朝廷克扣他们的军饷而爆发起义。而李书实记忆中的那个坚强的汉子——江夏太守秦颉死于是役。
说起来这也是某位太守大人咎由自取,要知道在汉代虽说将星辈出,可是那都是当官的荣耀,作为战争主力的基层士兵们的生活就好像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一样——听着浪漫,其实奇惨无比。一个大头兵的月收入是粮食三小石左右,还且还不是固定收入。虽说这其中与驻扎地域有关,不过除了一些特殊地区比如皇城、皇城和皇城之外基本上只见向下浮动。
那么一小石是多少呢?一小石相当于半石也就是五斗,折合成现在的度量衡就是一市斗,折合成重量大概是斤粟或者是6斤麦。也就是说一个士兵平均一个月只能拿到40斤粟或者不到五十斤的麦,而且还都是没有脱壳的粮食。虽说比起秦代的时候自备粮草要先进了不少,但是如果扣除掉伙食的话,估计就不会剩多少了,尤其是这个油水稀少的时代。
至于钱币,之前曾经说过,除了那些富家子弟或者官宦子弟寻找边地良家子顶替自己的兵役时会给那些顶替者一些金钱上的补偿之外,你就只能将你口中省下来的禄米换成铜钱才能的见我们可爱的孔方兄,不过这对任何一个成年男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说为什么愿意散财的军官会那么受到士兵们的拥戴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吧。
虽说粮饷已经如此之少,可是问题是因为黄巾之乱的缘故,各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区大量招募士兵扩军,而等到战争结束以后这些士兵的如何供养就成了一个让各地方头疼的问题。
要知道就算一个士兵一个月不过才三小石的粮饷,可是一万个士兵一年就需要万石的粮饷,这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应真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就好像某个总理说的那句“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乘以十三亿都将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样,真真是至理名言啊。
好吧,这样一笔开销对于黄巾之乱前郡兵规模最高不过三千的地方财政来说真的是压力不小,而且向诸如南阳、汝南、魏郡及其周边这样的黄巾重灾区招募的士兵数量更是只多不少,如此一来庞大的财政负担就让必须独立养兵的各个郡的长官们头疼不已。
当然,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这个麻烦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天大的麻烦,在某些人的眼中就是天大的财路。就好像某个人说的那样——“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给我一美元,我的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虽然士兵的数量无法和全世界的人类相比,但是积少成多嘛。
于是,新任的江夏太守秦颉也将脑筋动到了江夏那因为黄巾军肆虐而明显有些超员的军队上。毕竟他现在还欠着刘宏的巨额官贷尚未还清。
只付了首付的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这个得来不易的位子自然需要广开财路,只是江夏黄巾军当初在孙仲的带领下很是肆虐了一下荆楚大地,导致江夏境内能逃的豪强富户都逃干净了,不能逃的不是成为了黄巾军的补给就是黄巾军也不会打主意的扎手的点子,而最后这种人显然也不是他秦颉能够惹得起的。所以头脑还算灵活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军队。
估计这位太守大人应该听过或者说很有可能是那个农○山泉的某个市场策划部成员的先祖,他以跨时代的眼光在他的手下面前提出了一个口号:“每发放一位战士的禄米,你就向桂阳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出了一合米。”
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口号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