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节 真假太子?(2 / 2)
为什么去临清呢,黄凤府告诉他们说,杨潮坚决要在临清阻挡李自成南下,所以那里需要粮食和漕船。
王潇立刻就将淮安的漕盐生意都停了,所有的船回来一艘发一艘,全都装上粮食,送往山东临清。
杜守昌则全力协助,发动自家的各种资源,从各地调运粮食和船只北上。
可是杨潮真打算在临清阻挡李自成吗?
当然不是。
杨潮留在临清的目的是给江南时间反应,让他们消化太子还活着的消息,让他们先自己想一想该支持谁,贸然南下弄不好真的需要动武了。
另外就是,杨潮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震慑四镇军阀,他打算在临清扩充兵力。
临清靠着运河。作为运河上可以跟扬州、杭州和苏州并列的大城,而京畿和山东地区遭到李自成攻击,大量的流民逃到了临清。
杨潮打算招募一批北方流民扩充实力。不要太多,五万兵力足够了。
然后一直待在临清观望。知道黄凤府摆平了淮安的势力,才会去淮安。
“大人招了一千个书生啊。”
临清城中,一家地主家的园林里,吕末兴冲冲跑来汇报,他竟然在临清城外找到了一千个读书人。
“有秀才吗?”
杨潮在池塘边一边喂金鱼,一边随口问道。
吕末的兴奋立刻就被浇灭了一半,摇了摇头。
杨潮却不在意,读书人都被惯坏了啊。临清城内城外有不下三十万的山东和京畿难民,哪怕是百分之一的识字率,也有三千个读书人,更何况这些难民中的识字率肯定更高,毕竟有能力举家逃难的,往往都是中等以上的人家。
可大多数读书人都不愿意当兵,他们宁可看着家人在饥饿中挣扎,也不肯放下身段投身军伍。
杨潮不由想到新江口的难民,哪里的难民也很可怜,从湖广、九江一带逃来饥寒交迫。
多少人家就靠着在码头上打短工为生。杨潮亲眼看到许多书生,任由家里的老父母、姐妹们做粗重的活计,去被石头。而他们却负手而立,拿着一本破书在码头上游荡,就是不肯干活,倒是对自己的境遇不是哀叹几声。
这就是中国传统培养出来的文人,没有任何担当,没有任何勇气,他们可以看着家人受苦而不愿意做出改变,在国家遭遇变故的时候,他们也是如此。不过长吁短叹国事为艰,就好像已经是一个爱国文人了。
后来杨潮攻城做完。大多数难民更是连糊口的短工都做不成了,这时候杨潮开始招募民夫。其中读书人也只有几百个愿意做民夫而已,其他大多宁可跟家人挤在窝棚里,让家人出去讨饭养活他们,也不肯干活。
相比南京的难民,临清的难民已经让杨潮很满意了,起码有一千读书人愿意当兵。
这可是直接当兵,不是最民夫。
“嗯,再招一天,如果招不来读书人了。我们就开始招兵。这些读书人还得辛苦你一下,带他们熟悉一下军中程序,招兵的文书工作还得让他们做呢。忙不过来让胡全帮你。”
杨潮慢条斯理的说道。
此次他身边的书生并不多,只有几十个而已,大部分书生都在淮安调度运转。
以前文案工作都是杨潮、胡全、吕末三人做的,后来黄凤府来了,替代了杨潮,在后来招募了足够多的读书人后,胡全和吕末也都解放出来了,现在紧急时刻让他们客串一下,也是必须的。
吕末应声道:“标下可以应付!”
他信誓旦旦,充满了激情,因为他看到了希望。
“杨大人啊,小人找了几个名妓作陪,杨大人今晚一定要赏脸啊!”
吕末刚走,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就走了过来。
杨潮也笑脸相迎,不能不给人家面子,因为这里就是他家。
主人姓汪,名有全,在临清以开钱庄和当铺为业,家中豪富,在大宁寺旁建了园子。
杨潮大军就驻扎在大宁寺中,所以选择汪家花园做皇子们的临时行在。
杨潮笑道:“汪老爷,太子殿下一路劳顿,你该先给殿下接风才是。”
汪有全笑容更盛,脸上的疙瘩上泛着油光,突然悄悄的拉着杨潮的手。
抽出手后,留下了厚厚一叠银票,笑道:“那真是不胜荣幸,还仰仗杨大人请一请太子殿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