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高手过招 (三)(1 / 2)

加入书签

洪志路本来也是一边听着陆政东的讲话冷眼旁观着,陆政东所讲的那些有问题的干部确实也是如此,许多没有深厚背景的官员,大都有两张面孔,对上卑躬屈膝,送钱送物,奴颜媚骨;对老百姓和下级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捞钱过界,这种近乎病态的表现,其实是很常见的,可以称之为官场综合症,是现行官场秩序的必然产物。

不过洪志路在赞同陆政东的这些说法的同时也觉得陆政东是不能体会到普通出身官员的艰难,

像陆政东这样背景深厚的人或者所谓的太子们,有强大的政治资源为依托,什么都不用愁,在周书明这种事情上一向都是喜欢硬吃对手,简单直接,又非常霸道,既然周书明挡了陆政东的路,就想办法把对方扳倒,这在洪志路的仕途生涯中,亲身经历过。

何况陆政东不管怎么讲都是年轻,年轻也就意味着气盛,而且陆政东在贝湖确实也是在经济发展上也是干得风生水起干出了名堂,在省里的声望和威胁也越来越高,就更这个资本,想来也会不甘示弱。

周书明在陆政东的映衬下淡然无光,没有太多的退路,做出这种强力反击,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困兽犹斗。

但他还是觉得,这样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最好的,也违背了游戏规则。

但陆政东却是出乎他的意料,对于周书明的咄咄逼人,却是退了一步。而且退得很彻底。看来陆政东对于眼前所处的位置和力量对比是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这方面也比杨凌峰更是高出一个层次,看这情形周书明恐怕是很难再支撑很久了,恐怕周书明也只能见好就收将相和了……

而陆政东却没有其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他自然也想将相和,但这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让周书明一拳打在棉花上,但陆政东清楚周书明能够如此,实际上周书明也有点破壶沉舟的意思,不会仅仅就这么罢手。而是还有后续动作,肯定是大动作,周书明会制造各种障碍,这样的局面一旦出现不但很可能形成省委省政府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老死不相往来单打独斗的局面,更有可能出现他所推动的工作遇到极大的麻烦——毕竟周书明在贝湖也有些年头,提拔起来的地市主要领导也为数不少。

这种局面显然是陆政东所不愿意见到的,而陆政东最为担心的还是周书明在人事上的动作,以人事调整来巩固其权力。这才是周书明的最大杀手锏。

这次调整,很有可能是周书明在贝湖做的最后一次手术。周书明在贝湖工作这么多年,关系千丝万缕,有些关系当时就照顾了,该安排的安排,该调整的调整,有些关系以前货觉得时机不成熟,一直拖着未照顾。到了这时候,肯定不会再拖了,再拖就会失去机会,该作交代的,他必须作出交代,哪怕适当违犯一下原则,周书明这个时候也会干。

原则这东西,说它是方,它就是方,说它是圆,它当然会是圆。如此显赫的位子上干这么多年,周书明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和把握,不会输给别人,对原则的运用自然也比别人熟练。

周书明肯定不想等到最后一刻,这一点陆政东非常清楚,离开岗位的最后一刻突然调整下面班子,那到时候不是错误也是错误,在这方面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当然,这样的调整列入调整名单的也不仅是他自己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是其他副书记或者常委的,这就是是一大批人,是一种力量,

这样周书明将又会拉拢一大批人,体制中人,不论到哪一级,都不能被孤立,不能让人家觉得你不好说话,更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刀枪不入,那样,你的地位就很危险了。

官场有时候像交易,更多时候,却是在彼此维系,维系自己也维系别人,维系某个团体或者利益联盟,维系某种力量。要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圈子的力量有多大,你的力量就有多大。你在体制中绝不是一个人,而是力量伸出来的一根触角,庞大之树上吐出来的一根须。

官场斗争无外乎就是人和地盘的斗争,权力说到底就是反映在对人和事的控制上,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周书明这样的目标达成等于是彻底夺走了他建立的根基,这个一旦失去,陆政东就等于空攥着两只拳头,想发力也发不出了。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孤立,自己的力量一天天分崩离析,投诚的投诚,叛离的叛离,自己这个省长,真就成光杆司令了。周书明哪天不高兴,将他逼出贝湖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就他现在在贝湖的实力而言,周书明想要放手而为也是难以行得通的,但他也不能不有所准备。

当然陆政东也不排除周书明这么一手是为了交换,是在谋求如果离开贝湖之后的安排,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所在系统的妥协。

或者这些想法周书明是兼而有之。

越是如此越是表现得沉静,低调。这似乎跟他的传奇色彩有点不相符,跟他以前的表现也不一致。一时间,人们充满了猜测,说各种话的都有。包括周书明,也感觉陆政东在下一着非常陌生的棋。

陆政东这样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贝湖的情况太过复杂,尤其周书明对贝湖的影响依然很大,短期内要想消除这些影响,让贝湖吹满新风,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幻想终归是幻想,激情也只能是激情。一个政治家如果只靠幻想和激情去做事,那是要犯大错误的。盲目出招,急于求成。让自己被动不说。弄不好会让整个工作被动。会陷入到僵局,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他必须讲求策略,是的,策略。陆政东从没感受过,策略二字有如此重要。现在他是在逼迫着自己,放慢脚步,他要把一切先看清,先判断出大的方向。然后再在细小处着手。

必须要一步一步来,而且一定要注意动作的隐蔽性,隐蔽二字同样重要!他要在别人的步伐中找到改变局面的可能性,然后等时机成熟,再亮剑……

陆政东的分析确实是猜到了十之**,周书明这一招险棋确实有不少考虑,也是为下一步作铺垫的。人一旦到达某一高峰,很有可能就滑坡了,周书明虽然未达到权力顶峰,但在贝湖他却攀上了塔顶。他知道。这个位子是不可能长久让你坐的,江山轮流坐。这是硬道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也是硬道理。

当再上不去的时候,山下就有人冲你招手了。每每想起这些,贝湖就会悲哀。但人必须有防患意识,虽然距离新一届省部级的大调整还有些时间,可目前中央对省部级班子调整力度大,变动频繁。

随着中*央大战略的调整,他们这些人的命运,也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周书明就听到很多不利消息。周书明已经不年轻了,年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只能算是吃老本的干部,是一步步苦出来干出来的,但人生总有谢幕的时候,因此他有他的想法,恋着位子不挪那不顶用,组织要求挪开时,就是再留恋也是没有用的,必须无条件挪开,这就是原则。

与其被动挪开,还不如早作打算,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有可能出现的变局,这样做既能巩固他在贝湖的权力,又可以和陆政东所在的系统作为一种交换何乐而不为?

周书明对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不能对此毫无反应,该给陆政东脸色的时候,不妨也适当给一下。但周书明绝不想跟陆政东完全对立起来,那样不明智。

省委*书记跟省长说穿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里面肯定有斗争,但更多的却是合作,是让步或者妥协,一切事物行进的过程都是在让步或妥协中迂回前行的过程,针锋相对只能导致分崩离析,两败俱伤,政治讲究艺术,打个嘴巴喂块糖是最最实用的艺术,用脚暗踢用手明拉是官场上最常见的合作方式。

当然有一点陆政东是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詹继东,自从发现自己的秘书梁先学和詹继东不正常的关系之后,他也对詹继东更为警惕,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或者叫小道消息,也暗中进行了一些了解,詹继东最近一段时期在京城太过活跃不说,还有一些不好的苗头,这让周书明更是提高了警惕,不能让詹继东牵连到他这是他的原则,所以该提醒一下詹继东让其悬崖勒马还是有必要的,但这件事做得不能太明显,也不要太急。

詹继东对于陆政东这一手有些意外,也有些失望,和常委会中的其他成员不同,他是希望周书明和陆政东能够发生冲突,越是激烈越好,也只有这样他在贝湖才会有一丝希望,哪怕这一丝希望是理论上的,也抵过一点希望都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