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阶段的苏联交往心理学(2 / 2)
交往研究的发展背景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还不限于交往问题本身,它涉及到了苏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提出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改造传统心理学的任务。在传统心理学中,内省意识心理学抛开人的行动而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心理、意识,行为论心理学则是抛开人的意识而研究盲目的行为,两者都是把心理、意识和行动割裂开来。为克服传统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危机的这种根本性缺陷,以С.Л.鲁宾斯坦为代表,苏联心理学引入了马克思的活动范畴,形成了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心理、意识对活动有调节作用;通过活动,心理、意识是可知的,可定向培养的。从而提出必须在和活动的统一关系中研究人的心理、意识。以这一原则为核心,形成了苏联心理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到70年代初,А·Н·列昂捷夫从原来的文化历史观点出发,形成了他的活动观点,把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解释性范畴。总之,活动一直是苏联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有人就把苏联心理学称为活动心理学。自然,心理学中研究活动,传统地都是研究个体活动,一般不涉及共同活动、群体活动问题。
70年代中期,Б·Ф·洛莫夫提出他的心理学系统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活动观点的理论模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此不同,系统观点的理论模式则是,主体和另外主体、客体之间都是相互作用关系,前一种相互作用是交往,后一种相互作用则是活动。两者都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于是,就产生了关于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的争论。
以洛莫夫为代表的交往论者,从他的系统观点出发,强调交往的特殊性,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人的社会存在非常复杂,它不只包括对对象世界的关系,而且也包括对这个人所直接间接接触的其他人们的关系。在人的社会存在中,除活动外,还应该包括有交往。把人的社会存在只是归结为活动,就是把人的存在简单化、贫乏化。交往和活动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学基础范畴。两者的基本内容不同,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主体——客体”关系,是人和对象的关系,其结果是对象得到改造。交往的基本模式是“主体——主体(们)”关系,是人和人(们)的关系,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心理学必须大力研究交往问题。〔12〕以列昂捷夫为代表的活动论者,坚持活动观点,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交往只是活动的一种局部情况、具体表现形式(例如,М·И·利希娜的著名研究——7岁前儿童的交往〔13〕,就是在这种格局中进行的)。因为,交往和活动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如,两者都是具有目的方向性的过程,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推动的,都具有社会性等。〔14〕目前,这一争论还在继续着。可以说,从70年代中期直到现在,系统观点(交往问题是它的构成内容之一)和活动观点的争论是苏联心理学理论思想发展的最基本内容。
无论如何,把交往从活动中区分出来、展开研究,这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因为,这至少可以使心理学更为丰富地、如实地理解人的行动方面。而如能坚持和深入下去,甚至最后可能导致“意识和活动统一”这一苏联心理学的最根本理论基础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В·М·别赫切列夫:《集体反射学领域的实验资料》,载《反射学和神经系统生理学的新探索》,(苏)国家法治出版社,1925年版。
〔2〕Л·С·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载《维果茨基全集》第三卷,莫斯科出版社,1983年版。
〔3〕С·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苏)教育书籍出版社,1946年版。《普通心理学问题》,(苏)教育出版社,1973年版。
〔4〕А·Н·列昂捷夫:《心理发展问题》,(苏)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5〕Б·Г·安纳耶夫:《现代人学问题》,1977年版,参见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三编,第二部分,第七章。
〔6〕В·Н·米亚西舍夫:《交往、关系、反映的相互联系——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问题》,1970年版。
〔7〕Б·Ф·洛莫夫:《交往条件下认知过程的特点》,1980年版。
〔8〕В·Г·柯瓦里楚科:《语言符号的实质问题》,1966年版。
〔9〕А·А·布鲁德内:《沟通相互作用理论》,1977年版。
Ю·А·舍尔科夫:《大众信息过程的心理学问题》,1973年版。
〔10〕Б·Л·帕雷金:《交往心理学理论基础》,1971年版。《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和语言学特征,人际接触的发展》,1970年版。
〔11〕Г·М·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译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Б·Ф·洛莫夫:《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1984年版。
〔13〕М·И·利希娜:《出生后前7年儿童和成人的交往》,1978年版。
〔14〕А·Н·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原载于《社会心理学研究》,1991年第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