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2 / 2)
人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活动必定有所选择,必定有一定范围或限于一定方面,这是通过注意的活动来做到的。人的意识中的思维活动必须依赖于过去所获得的留存于头脑中的认识,这就要有记忆。意识既是综合性的活动,所包括的组成活动必然有前有后,先后的活动必须互相联系起来,这就要靠记忆。至于有的心理学者把包括情绪的意向活动等也包括在意识之内,则是把所意识到的东西错误地当作意识的结果。
意识的起源和发展
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大致是这样的过程:无知觉的无生物→有一定感觉的植物和低级动物→有知觉的较高级动物→有思维的萌芽状态的高级动物→有高度发展的思维活动的人类。开始有了思维,也就开始有了意识。意识的起源问题也就是思维的起源问题。人的意识发展水平取决于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意识与脑以及躯体的关系
意识与脑的关系是显然的。意识主要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机能。意识与躯体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躯体也提供某些感知觉。关于意识和躯体的感觉器官的关系,也是明显的,但往往被忽视。
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是有被反映者才能有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无所谓反映的问题。人的意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扩大和深入所构成的。
意识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意识和社会的关系也就包括在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之中。但意识和社会还有其特殊的关系。因为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他的包括意识的全部心理的发展都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受所有的文化的影响。离开这方面的影响,人的心理(包括意识)也就不能得到发展,不仅对社会的意识不能得到发展,就是对自然界和自己的意识也不能得到发展。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问题也就是认识的作用问题。人在生活实践中的作为、动作都离不开认识的指引,较复杂或目的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能没有意识的指引。因为意识是较复杂的、照顾到多方面的、包含有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思维的最高级认识活动。
意识和言语
言语是一种行动,归根到底,它是表达认识的。言语所表达的认识一般就是意识,尤其是意识中的思维。所以言语和意识的关系主要是和思维的关系。人并不是有了言语而后有思维,而是有了思维而后有言语,尤其在言语的发展上更是如此。
意识的衰退和病态
意识是由发展而形成的,意识也会衰退,这是人的老化的一种特征。意识的衰退主要是因为记忆的衰退而引起,但也和感知觉因感觉器官的衰退而衰退有关,当然也和脑功能的一般衰退有关。意识的衰退可以达到几乎完全丧失。意识的病态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如,有意识的分裂,意识的脱节,意识的昏迷,意识的歪曲,意识的混乱,意识的不发育等等。
结语
总的来说,心理学对意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对于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理解。一般可以肯定,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意识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意识是现实存在并起着确定作用的,不是虚构,也不是什么副现象。意识和心理不是等同关系。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人的心理反映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有意识到的心理反映,即意识;也有意识不到的心理反映,即所谓无意识。意识是在物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表达形式。人的意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识不是封闭于自身之中、和外部世界不相联系的、抽象的、孤立的东西,它包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人和世界联系的一个环节。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核心部分,如何理解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着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因而,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之点就在于他有意识。人的意识是世间事物中最难于认识的事物。人们对于意识的理解要取决于研究者所据以出发的哲学和一般理论立场。因而,意识问题始终是进行着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只有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为依据,才能希望对意识问题的研究取得真正的科学进展。
(原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