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那层窗户纸被捅破了(2 / 2)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阿杜对清华大学的设计风格一直没有摸准。搞设计的时候一般是先要有一个主题,然后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一张设计作品。这种作品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要具有作者的设计理念。它不应该是具象的,而应该是抽象的;它不应该是写实的,而应该是虚构的;它不应该是平白的,而应该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就这样我算是在理论上弄明白了一点点皮毛。
阿杜也明白这些道理,但是一落笔就不同了,他还是把设计画成写实的东西,老是把它画成具象的东西,一直得不到有效突破,老师看了他的设计作品也直摇头。此时距离专业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阿杜显得有点焦虑、急躁。于是,我想方设法和阿杜一起分析别人的画作,欣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经典考卷。记得赵本山的小品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儿子知道他爸为什么闹心。”其实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当爸爸的咱也得知道儿子为什么闹心,他闹心但是你不能闹心,咱得与时俱进,得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永远都没有止境。你把儿子的东西学进去了,才有与儿子沟通的资本,否则你尽说外行话,儿子还要不断地跟你解释,烦不烦啊?怎么和你沟通、探讨?
根据自己当时的理解,我认为此时阿杜的画技其实已经基本达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水平,毕竟前一年拿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合格证。关键是他此时还没有充分理解设计的理念,这个时候他还必须不断地欣赏别人的优秀设计作品,同时不断地画自己的设计作品,这叫渐修,在这种反复研究和琢磨的过程中,在渐修的过程中,说不上哪一次突然就明白了,这就叫顿悟。说白了,也就是那层窗户纸被捅破了。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阿杜讲了,阿杜比较认同。他也想更多地渐修,也期望来一个豁然开朗的顿悟,但是一直找不到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风格接近的书!多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了招收到高水平的考生,他们很少把考生的优秀考卷编成书推到市场上赚钱,他们担心大家对照考卷练习、猜题,使大家沦为考试的机器,所以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风格接近的设计类图书很少。
这时我想起了一个朋友,那是2007年他领儿子到南京考广州美术学院的时候。刚到地方,朋友的儿子说有一本特别重要的书忘带了。我这位朋友二话没说,抬起脚就走了。他打车找遍了南京的所有书店,硬是在一个小犄角旮旯把儿子要的那本书找到了。我豁然开朗,咱自己不会绘画,为什么不找援兵呢?于是,我也跑遍了大连的所有书店,为儿子寻找与设计有关的图书,期望儿子能因此有所突破。
一大摞子书捧回来了,几百块钱也花了。儿子一本一本地检视,看一本一摇头,再看一本还是摇头……最后,阿杜突然看到了一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生写的一本书,他的眼睛忽然一亮:“这本书在哪买的?太棒了。”
几百块终于没白花,总算有一本书得到了阿杜的赏识,没有瞎了我的一片心思。阿杜每天捧着这本心仪的设计书,不断地揣摩、欣赏、研究,不断地按着这本书的思路设计,每天画一幅设计作品,大概在半个月之后,阿杜突然之间就顿悟了,他的一幅作品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我们一家三口对着这幅画反复看,都认为这个作品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具有设计理念,漂亮。阿杜把这幅作品拿给自己的老师看,老师也认为漂亮:“就按着这个路子画!”
设计的瓶颈终于被顺利地突破了,之后阿杜的设计灵感就像喷涌而出的泉水,汩汩流淌。
就这样,经过考前近两个月的揣摩,阿杜的设计终于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时候,阿杜的设计一举获得了180分的优秀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