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国资优教育的教育方案和课程模式(1 / 2)
近几十年来,全国很多高中学校在资优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探索,即便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低潮期,中学阶段的探索仍未停止(详见本书第十一章)。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倚重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资优学生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也在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的教育方案和课程体系。这里先对这方面的概况进行简要概括和分析。
(一) 我国资优教育的实践模式
从组织方式上看,我国的资优教育主要有单独编班和“常规教育+特殊学习活动”两种教育方案。前一种模式是指将资优学生选拔出来,单独编成独立的班级。我国的重点/示范学校制度长期存在,这类学校本质上是将拔尖学生集中起来单独进行教育,因而这类学校可以说是一种资优学校。
1 单独编班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
单独编班的模式有两种常见的变式:一种是“超常班”、“尖子班”、“实验班”,具体名称不一,将拔尖(综合性的)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另一种是学科特长班/特色班,如数学实验班、科技实验班,或者其他某一方面的特长班,特别是艺术或者体育方面的。
从课程方面看,在“超常班”、“尖子班”、“实验班”模式中,有的采取加速的模式,采用缩短学制的方法,比如旨在和大学阶段的少年班对接的中学的超常班。更为广泛的则是在不缩短学制的情况下,将常规课程内容加速教学,在提前完成常规教学内容后丰富和深化课程内容。还有一种情况是,学校只是将同一年级中学习成绩或者资质较好的学生集中在其中的一两个班级中,配备更好的师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同常规班级并无很大差异,或者只是增加些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甚至只是多做些难度高的习题。这样做的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也有的是为了集中优秀教师资源,为资优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使学校在升学考试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比如有更多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为学校争光。因而,不难理解,为了避免遭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指责,有些学校的“尖子班”是学校内部掌握,对外不公开;也有的学校则为了吸引好的生源而强调这些特殊班级的存在。
在学科特长/特色班模式中,通常是将某一学科/领域成绩优异的学生单独编班,该学科的课程内容比常规班级更为丰富和深化,在教学方式上也会更多考虑这些学生的特点,而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则保持不变。常见的有数学特长班、科技创新班、英语特长班。有的学校还非常创新地将不同学科的学科特长生放入一个班级中,班级中有几个学科小组,如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每个小组除常规教师外,另外配备一位学科教师,在该学科的教学时间内由这位另外配备的教师(通常是奥赛教师)专门为该学科小组的同学单独上课,在这门学科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保持不变。
体育和艺术班是另一种形式的学科特长班,其课程的特点是大幅度地深化和丰富了体育或者艺术的教学,而其他学科则相应地压缩了课程内容并降低了课程标准。这种课程模式是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和艺术类学生的招生方式相一致的。
2 “常规教育+特殊学习活动”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常规教育+特殊学习活动”模式中,学校不为拔尖的学生单独编班,所有的班级是均质的,对于在某一方面或者整体上拔尖的学生,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如夏/冬令营)、个别指导、科技大赛集训等形式满足其特殊需求,这里统称为“特殊学习活动”。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在学科必修课程上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并充分利用了国家课程框架提供的空间进行校本的课程开发,努力使之适应包括拔尖学生在内的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具体地说,学校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若干探索: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必修课中,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这个板块中,设计和实施适合拔尖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或者研究活动。有些研究性学习项目是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的科学研究,有些是主题性的探究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的学校实施了学工、学农活动,并将其分别同现代工商业与现代科技、当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等主题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研究的机会。二是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发展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兴趣和专长,也为拔尖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如一些中学开设的“模拟联合国”课程,就是一个促进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外语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学生自创课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课程,这种通过真实任务进行的学习提升了拔尖学生在专长领域的综合能力。有的学校则致力于在某一个领域系统开发系列性的选修课程,如某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系列。三是推动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发展。很多学校的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有专长的领域,通过定期的系列活动形成共同体,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综合能力。有的学校设置了“研究院”,让在相应领域拔尖或者有兴趣的学生进入这些研究院进行研究。有的学校的兴趣小组充分利用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组织学校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四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分层教学等方法,尽力适应拔尖学生(同时也包括其他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比如,针对拔尖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深化某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研究;考虑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或者研究、实践项目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课程模式在大多数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些将资优学生单独编班的学校,在“特殊学习活动”方面也同样会有相应的安排。
3 重点/示范学校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
重点学校在我国长期存在,在教育公平的理念和相应政策的影响下,重点学校在行政建制上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级(省级、市级、县级)的示范学校或者实验学校等。这些学校实际上仍旧集中了该年龄段学生群体中的成绩优异者,因而比较接近独立设置的资优学校。总体上看,这些学校仍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框架,其中较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会更加充分地利用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空间,为全体学生或者学校中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资优学生提供拓展性课程或者活动。如果仅仅面向一小部分资优学生,我们可以归入“常规教育+特殊学习活动”的课程设置模式中。
总体而言,我国的很多学校针对资优学生的实践探索中,以实验班、特色班、特长班等形式进行探索的学校,以不同方式制定适应拔尖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在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了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拔尖创新学生的发展空间。学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夏(冬)令营、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等推动了拔尖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活动,产生了大批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为资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