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创造力教育的多重心理基础(2 / 2)
feldman(1988)用“领域”(domain)指某一学科或特定领域的知识基础,认为创造力活动要求精通某个领域,但又不止于精通,而是将领域的显著扩展和转变视为目标。feldman强调,创造力的思考者,首先必须精通某个领域的知识基础,但欲使创造力行为得以出现,必须进一步扩展或转化该知识领域的知识或成分。显然,知识基础的掌握,即使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但仅仅如此并不足以构成创造力。
当然,基础知识系统的获得,或掌握某个学科或才能领域的技能的掌握,取决于学习者在该才能领域的长期积累。而且,知识基础的习得过程必然与主观认知事件——信息的吸收、整理、分组、重新概念化、分析、解决问题等,存在动态相互作用,因此知识基础的发展与认知、元认知技能的发展紧密联系。但一旦个体形成专业知识基础,具有概念化的功能,通过概念格式比对烦琐的细节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从而更可能表现出创造力。因此,认知功能和领域知识基础的发展,是创造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密不可分的心理基础。
(三) 创造力的个性基础:动机、态度、价值和风格
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发展并不是发展创造力的充分条件。创造力行为还受诸如创造动机、坚持性和独立性等个性因素的影响。动机状态为创造力行为提供动力;态度和价值取向,可能使个体倾向于进行创造力活动;认知风格,可能引导着创造力思维过程。
动机因素,诸如态度、价值和行为风格,对创造力行为和创造力产物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这些变量可能是相对稳定的个性条件,另一方面,它们可能反映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可促进也可抑制创造力表现,这可能依个体的内在动机状态而定。
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毫无疑问受内在因素的激励,并且受某种效能感或创造能力感所影响。一个人最初的创造力产物,应该出现于创造者的生命早期。如果这种早期的创造力产物得到认可,则创造者将会有更多的创造力产物,也更可能发展其效能感和创造潜能,他们也将变得具有更强烈的内在创造动机。
另一方面,富于创造力的人具有某种非同寻常能力倾向,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记录、保留、从而具有随时可资利用的关于他们的生活史的经验。他们有洞察力,是以某种不同方式的观察者;他们显得机警,能够根据需要轻易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他们善于扫描并产生那些适合于解决手头问题的方法;他们有着范围广泛的信息处于掌握中。
feldhusen(1986)对当代许多富于创造力的精英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早期的生活中便已普遍表现出:掌握某一领域或艺术形式的知识或技术;具有高智力水平、推理能力或记忆能力;精力充沛、具有献身于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强独立性、喜欢独自工作、个人主义;创造力感和内在控制感;对细节、形式和其他物理现象高度敏感。后面四个方面的特征为个性因素:其中第三个特征,显然包含价值系统和动机状态;第四个特征可视为一组行为风格因素;第五个特征,是某种毫无疑问影响着创造力行为和创造力的激励性条件;最后一个特征,或许反映了某种对现象具有更强烈和更具有创造力的反应,并将这些反应与内在认知状态相联系的倾向性。
martindale(1989)的研究发现,个性中与创造力行为密切联系的态度和动机变量包括自信、毅力、活力、广泛的兴趣、对问题的敏感性、异性化(androgyny)、好奇性、热情和感受深度、对复杂或模棱两可结构的偏好、以及高的审美价值。在更高的水平上,相关变量还包括对经验的开放性、去习惯化、以及作为创造力行为功能方面的去习俗化。所有这些个性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实时状态,从而起着促进创造力认知加工的作用。
因此,确然存在复杂的一组个性变量,对创造力行为和产物起着激发和促发作用。这组变量相当广泛,对不同创造力活动领域,对不同个体,可能包含不同要素。一些激发、引导和促进创造力加工的个性因素,可能习得并发展于个体早期的社会生活环境。正是这种早期发展过程所塑造的特性(倾向),构成了创造力发展的个性基础。而儿童个性的发展,极大地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外在条件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条件,以及个体成长和成熟的时代,均可能对个体的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四) 创造力心理基础的教育
由是观之,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既有赖于个体元认知技能的发展和知识基础的积累,还取决于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特别是可能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个性变量相当广泛,并且对不同的创造力活动领域和不同个体,各个性变量的影响可能不同。深入揭示创造力发展的三种心理基础,是创造力培养和教育的认识前提。
关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创造力早期教育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在我国发展起来。但是,这些关于创造力教育的探究中仍存在不少误区,特别是关于创造力发展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许多研究仍停留在关于创造力的抽象构念的探讨;将创造力等同于高智力;片面强调创造力的早期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关于儿童创造力心理基础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为更深入地认识儿童创造力心理机制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尤其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创造力具有三重不可或缺又密不可分的心理基础,今后应致力于更深入地探究三重心理基础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即关于创造力不同心理基础的发展机制问题的研究。
其次,由于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相对不同的侧重点,并存在巨大个别差异,与此相适应,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应着重开展创造力的不同心理基础所具有的不同年龄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的研究,致力于揭示创造力的发展共性和个别差异、领域普遍性与领域特殊性,为创造力早期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其三,由于创造力的三重心理基础缺一不可,这就对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应如何兼顾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系统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真正满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这对学校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研究要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