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尘埃落定(1 / 2)

加入书签

凡是火焰,总会有熄灭的时候。

凡是洪水,也总会有退却的时候。

然而,东北边境的这场战火,显然才刚刚燃起,而且越烧越旺,远未出现将要平息的迹象。

大明的军队,像洪水一般涌向大凌河城,但很快的,又像洪水一般退去了。

就在杨天义成亲的同一天。

八月二十六日。上午。

辽东巡抚邱禾嘉派总兵官吴襄、宋伟率领六千锦州兵马奔赴大凌河城救援,行至离松山三十余里处,与后金部队相遇。双方便在长山与小凌河之间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恰逢大雾弥漫,数米之外便无法辨识,后金部队借着大风吹散的方向挺进,直冲入明军阵中。

总兵吴襄中军受袭,随即便败退而逃。宋伟孤军作战,渐渐无法抵敌,便也败下阵来。后金部队在贝勒阿济格的指挥下,趁势掩杀,最终大获全胜。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一名游击被俘,士兵伤亡近千人,却是连大凌河城的影子都没见着。

第二次救援行动,便这样又以失败而结束。

两天之后,边关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便放在了崇祯的面前。

但是这一次,他却怎么也坐不住了。

从大凌河城传出的消息,自八月初六被围至今,二十多天过去了,城中的存粮早已耗尽,士兵们已开始宰杀战马。而那些居民役夫情形更惨,每天都会有上百人饿死街头。

照这样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不用皇太极再去攻打,大凌河就要变成一座死城了崇祯当然明白,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打,不止是想要将这三万军民困死城中,他更主要的目的,就是等着明军派兵相救,然后再以八旗骑兵,与失去坚城保护的明军在旷野上展开决战。

围点打援,以这样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消耗明军的有生力量。

这个计策,真可谓毒辣之极!

但是,即使明知是圈套,崇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往里钻!

不钻又能怎样?

难道说,眼睁睁地看着祖大寿在城里活活饿死吗?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必须是做出决断的时候了!

崇祯再次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与几位重要大臣重新商讨出兵事宜。

这一次会议的内容,已经不是要不要发兵的问题了,而是该如何发兵,以及部队该由谁来率领了。

时任兵部尚书梁廷栋首先发言,认为当此国家危难之际,应继续在全国派征“辽饷”,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兵饷赏银到位,想必定可大大提升关外部队的士气。

曹化淳则建议,永平巡抚杨嗣昌带兵多年,经验丰富,素有战功,可命他率山海关之兵四万人,就近驰援大凌河城。

郑永平立刻指出,杨嗣昌虽有带兵之阅历,然其并无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之能力,而欲解大凌河之围,显然不是仅靠匹夫之勇便可胜任。因此,这领兵之权,应交由更具帅才之人担任。在山西平叛卓有功勋的杨天义,堪为督帅的不二人选。

温体仁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折,他提议,可由二人同时挂帅,以杨嗣昌为主,杨天义为辅,一起带兵出征。

内阁首辅周延儒,则提出了一个更加激进的设想:既然杨天义颇有帅才,且在山西亦多有以弱胜强之经典案例,那么,两人的最佳组合方式,就应该是以杨天义为主,杨嗣昌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二人各自最大的优势。

何如宠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内乱未平,外患骤起,此时若继续加税派征,无疑会令百姓更加不堪重负,平叛战场愈发雪上加霜。而今最佳之计,莫过于按照杨天义的提议,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国库之不足。

崇祯就有些看不明白了:这才刚过了几天啊,怎么周、温二人的态度就有如此之大的转折呢?

甭管怎么说,也甭管每个人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至少,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其他的问题,那就先别管了!

凡是尘埃,总有落定的时候。

凡是争论,也总有停歇的时候。

当一切都商议已定,也就是该摊牌的时候了。

第二天一早,杨天义与朱玥一同进宫觐见,两人与崇祯随便聊了一会儿之后,崇祯便打发朱玥去了后宫,而将杨天义单独留了下来。

“妹夫,朕遇上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思来想去,现在也只有你能帮得上忙了!”崇祯开门见山地说道。

“皇上,咱们现在已经是一家人了,还有什么好见外的?”杨天义呵呵一笑,道:“皇上的难题,便是我的难题!您尽管说,不管是出谋划策,还是筹措资金,我都是义不容辞!”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妹夫能这么想,朕也就放心了!”崇祯意有所指地说道。

“皇上言之有理。一家人之间,当然可以毫无保留地信任了!”杨天义也话里有话地说道。

“太好了!朕还生怕你不愿意呢!妹夫既有此心,那朕就直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