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用人之道(1)(1 / 2)
这便是北京城了明朝的第二个帝都。
三人由右安门进城,又往前走了好长一段路,两边建筑逐渐稠密,行人商贾也渐渐多了起来。杨天义开口询问,方知此处称为西城,属外城范围,而紫禁城所在的皇宫则属内城,两城之间有护城河相隔。
张海、肖莲虽曾久居北京,但一直身处皇宫大内,对这外城景象也十分生疏,虽然此处繁华程度或许还比不上一些省城,但毕竟是京师所在,两人看得也是津津有味。
倒是杨天义,终究是两世为人,此刻身处这百年古都,骑行于青石古街之上,徜徉于青砖壁瓦之间,心中竟是说不出的滋味。想象着近四百年之后,北京城那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傲人气魄,不由得心生沧海桑田世事变幻之慨。
他努力地回想着记忆中北京城的街道方位,试图找出能够对比的一些痕迹,但不知怎么,对现代北京的印象竟变得极为模糊,淡化得只剩下高楼林立、高架似网、车流如梭等轮廓性的景象,到最后,甚至连这些轮廓是不是北京也不太敢肯定了。
现代都市,长得都跟孪生兄弟似的,在钢铁水泥造就的都市丛林里,还有多少独一无二的地方?
今天是八月十五,照理说这样的节日,应该是非常热闹欢腾才对。但在杨天义看来,虽然人流熙熙攘攘,但是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那种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表情上的兴高采烈,总让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这种兴奋来自于劫后余生。心中便不由有些纳闷。
在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杨天义对于身处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已慢慢的从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变成了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只是这种变化,他还没有察觉到罢了。
此时已近傍晚,正是饮酒赏月的最佳时刻,但是今夜阴云厚重,月色晦暗,恰似这中秋的京城,虽逢其时,未见其景。
三人找到一家客栈,先订了两间上房,然后便叫上一桌酒菜,美美地吃了一顿。一路上多日奔波劳累,三人倒也不怎么交谈,只是静静听着旁边食客们的议论,好似在说明天西市有什么大人物要开刀问斩之事。京师重地,天子脚下,小道消息最多,三人也不以为意,吃罢饭便各自回房休息了。
杨天义和肖莲合住一间房,这也是肖莲一贯的强烈要求,只说若杨天义不在身边,自己便心慌难眠。张海深悉原委,倒也没说什么,杨天义虽然略感尴尬,只是对肖莲爱怜渐浓,便也依了她的意。
一番洗漱之后,杨天义照旧在地上打坐练功,肖莲脱去外衣躺在床上,却是饶有兴趣地看着杨天义,一时半会倒也睡不着。
此时的北京,风云激荡,暗潮汹涌,难以入眠的,又岂止肖莲一人?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便有一人,此刻正坐在乾清宫内,手捧着一份奏折,默默不语。这便是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皇帝。
面前的这份奏折,是刑部刚刚呈上的关于原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议罪折。十天前,崇祯诏谕群臣:“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至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现在,这份几经修改的奏折摆在面前,崇祯却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袁崇焕,这个自己在崇祯元年钦命的蓟辽督师,这个自己曾寄予厚望的抗金(后金)名将,仅仅在两年之后,便要以这样悲惨的方式,死在自己的手上吗?
回想当年,袁崇焕在辽东抵御后金入侵的战斗中,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天启六年正月,袁崇焕任宁远按察使,适逢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大军,号称三十万,奔袭宁远,袁崇焕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集结将士,誓守宁远。待后金兵攻至,袁崇焕等倚城奋战,枪炮齐发,伤敌无数,后金汗王努尔哈赤亦被炮火击中而受伤,八个月后死在回沈阳的路上。这次重大的胜利便是“宁远大捷”。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又率大军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以辽东巡抚之职,据城死守,再次大败后金军队,取得了“宁锦大捷”。兵部议叙宁锦之捷,魏忠贤等内官以“筹边胜算”获首功,而袁崇焕则因其“东林党”的背景,非但徒劳无功,反而遭到魏忠贤的排挤,最终罢职回籍。
崇祯登基之后,立即大力清剿阉党,并起用了大量“东林党”被黜大臣充任内阁,随着东林党和阉党势力此消彼长,袁崇焕也被重新起用。崇祯元年,他擢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等于将整个辽东防务交予一人之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