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负荆请罪(1 / 2)

加入书签

第361章 负荆请罪

2018-04-15 作者: 锋励

第361章 负荆请罪

狂风似刀,乱雪如毛。

长长的队伍在茫茫的雪地上轧轧前行,不时地,厚厚的窗帘被凛凛的寒风撩起一道细细的缝隙,那种冷热交替的感觉,恰如杨天义此刻喜忧参半的心情。

虽然这一趟沈阳之行收获极大,甚至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虽然出征的这两个月间战功赫赫,甚至还收复了大片失地,但杨天义却并无太多的喜悦之情。

事实上,在经历过取得山西大捷却仍被以“十大罪”弹劾的遭遇之后,他对于功劳的态度已经彻底地转变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上一次在山西平叛,功劳远不及此趟征战辽东,自己也丝毫没有察觉到有何过错,便被人无端地扣上了一个“佞臣”的帽子。而这一次守土复疆,功劳更加是高不可赏,而且连自己都能意识到其中颇有不妥之处。那么,未来将要面对的,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尤为可虑的是,当自己所表现出的能力足以让许多人感到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那些曾经的盟友,是会对自己一如既往地支持?还是会倒戈相向,不遗余力地打压排挤?

杨天义在朝中人脉资历甚浅,对此,他心里也是完全没有底儿。但是,他却清晰地记得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那一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此乃千古不移之规律,前鉴不远,岂可覆辙同轨?

不管怎么说,在拥有足够的实力之前,既然不能令别人因敬畏而不敢造次,那就最好不要让自己因卓越而成为众矢之的。

看来,必须要提前做些准备了。

车队行进了整整一天,第二日上午便来到了一处名叫长定寨的地方,距离太子河也只剩下十多里路了。按照事先的约定,负责护送的军队已不能再继续前行,鳌拜与杨天义当面道别之后,便带着部队原路返回了。

当杨天义带领车队赶到太子河边时,早有十多艘悬挂着大明旗号的船只在那里等候。众人扰攘了一番,便相继登船离岸,船只横穿过遍布冰凌的河面,不到半个时辰,已在南岸的码头上停靠了下来。

时隔一个半月,杨天义的双脚,终于再次踏上了大明的国土。

辽阳城,已经遥望可及了。

重新换上一身戎装的杨天义刚一下船,便见到总兵宋伟率一众部将以及李正、皇甫涵等人上前参拜迎接,却惟独没看到杨嗣昌的身影。

他心中颇为疑惑,却是未及开口相询,便有宋伟上前禀报,说杨嗣昌正在城中等候,而曹文诏则因忙于盖、耀两城的交接事宜,恐怕要到傍晚时分才能赶来。

杨天义是在船上才听说曹文诏的消息的,虽然宋伟所言很是粗略,只是此刻倒也不便细问。于是,他便在沿途数千明军士兵的列队守候之下,在众人前呼后拥的围簇之中,浩浩荡荡、顶风冒雪地踏入了辽阳城内。

然而,正当杨天义在宋伟等几名高级将领的陪同下,走进那座临时充当总兵府衙的宅院内时,却是赫然看到一个上身*之人,正在大厅阶前的雪地上垂首长跪。

“杨嗣昌?杨大人?!”杨天义惊叫一声,便冲上前去伸手搀扶。

此人正是杨嗣昌。

只见他头顶、后背已被积雪层层覆盖,手臂和前胸也已结了一层细细的冰霜,鼻子的下方,甚至还垂着一截寸许长的冰凌。

显然,他已经在此跪了很长时间了。

在杨天义的连声呼唤下,杨嗣昌终于渐渐有了反应。他艰难地抬起头来,迟钝地睁开眼睛,迷离地搜寻到了杨天义的面庞,喉结蠕动了两下,似是想要开口说话,却是连嘴唇也无法张开。

杨天义见他已经冻僵,倒也不敢贸然扶他站起,便冲宋伟等人大声喊道:“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快,快把杨大人抬到屋里去!”

众人正看得不知所措,听到杨天义一声令下,便赶紧拥上前来,为杨嗣昌拂去身上的积雪,又披上一件棉衣,然后便小心翼翼地将仍然保持着跪立姿势的他抬进了屋里。

杨嗣昌躺在床上的时候,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了。众人又是给他灌酒,又是用酒为他擦拭身体,待他皮肤略微有了血色,便用几床棉被将他重重包裹,再生起了几个热烘烘的火炉,直折腾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将他救活了过来。

杨嗣昌刚刚恢复了一些精神,便费力地从被窝里爬了起来,顺势又在床上跪倒,对一直坐在床边的杨天义叩头说道:“犯官杨嗣昌,罪无可恕,甘愿受死,任大帅或杀或剐,犯官绝无半句——呃——怨言!”

或许是刚才的酒灌多了,杨嗣昌说话之时,居然忍不住打了一个酒嗝。

杨天义差点儿便笑出声来。

他当然明白,杨嗣昌并不是真的想死。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人跪在衙门里了——毕竟,以他那种见死不救的做法,一旦在全体士卒面前公开的话,那才是真的没有一点儿幸免的机会了!

但即便如此,杨天义觉得,这也足以显示出他的诚意了。况且,他又当着众将之面坦承己罪,这就表明,他的确是真心实意地悔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