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规则与秩序(上)(1 / 2)
1944年7月,一个重磅消息赫然将人们的视线从动荡不安的东南欧拽回到战火连天的东北亚:苏俄、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国联调停,双方从7月17日起全线停火。[ 〉
而就在三个多月前,日军大本营还为即将动的春季攻势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宣称要将苏俄军队赶回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去,此后东起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西至中国长城一线,七十余万日军投入这场号称“百万大作战”的攻势中。至5月下旬,西线日军一度推进至奉天城下,东线日军则抵近平壤,意图击垮苏俄主力的这对大钳子只差3oo多公里便能合拢,然而这3oo多公里对航空兵不够给力、装甲部队实力欠佳的日军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段路程。在稳住战线并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后,苏俄军队从6月上旬开始转入反攻。随着持续26个昼夜的平壤会战落下帷幕,拥有4ooo多年历史的朝鲜古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役中惨被夷为平地。会战期间,日苏双方都企图赢得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作战部队和技术兵器,使出了正面强突、迂回穿插、炮火覆盖、地毯轰炸以及精兵特战等等手段,结果还是得到欧美国家援助的苏俄军队技高一筹,他们不但挫败了东线日军的进攻势头,更毙伤日军官兵十数万人。至此,苏俄与日本为争夺东北亚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已造成一百多万军人、数百万平民的死亡以及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苏两国政府均是负债累累,无论人力物力都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高层只好坐下来协商停战事宜,以非战的方式划定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7月18日零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几个小时后,国联提出了有关日苏停战的四点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双方尊重中国的独立主权,即:双方在达成停战协定的同时,必须与中国政府就和平事宜签署官方协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从中国领土上撤出军队。
尽管国联的提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然而这两年多来,苏俄和日本才是东北亚战场的主角,他们的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苏俄军队在6上证明了他们“压路机”的称号名副其实,并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一流的空地协同和装甲突击能力,在投入均等的状况下,就连德国人也不敢豪言他们能够稳赢苏俄军队;日本军队的表现无愧于他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被俘和投降人员仅占参战部队的极小比例,战场上的战损比占据显著优势,而且航空兵、炮兵、装甲兵的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依靠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他们正在迅补齐自己的短板……
仗着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胆魄与自信,苏俄和日本政府都对国联的提议置之不理,前者已然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视为自己的占领区,毫无顾忌地搜刮这些地区的资源,以苏维埃之名扶植新的傀儡政权,后者大幅度调整战略布局,将推行侵略政策和殖民统治的重心转向物产富饶的中国南方以及战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并在西太平洋诸岛加紧巩固军事设施,防备来自美国方向的威胁。顶着国联以及国际舆论的重重压力,日苏谈判至7月31日达成一致,在没有国联官员在场的情况下,双方于汉城郊外的签署了《汉江停战协定》,横跨朝鲜半岛的汉江成为日苏在东北亚地区的新边界,而在两国政府同日签署的《日苏长城密约》中,双方约定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苏俄势力范围,苏俄军队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得越界南下,且不干涉日本军队在长城以南的军事行动,日本军队就此放弃长城以北的一切利益,并在约定期限内撤走所有滞留在那里的日籍侨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