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2 / 2)
在安顿好这些人后,张安有点犯愁了,原因无他,研究设备去那里买,花多少钱,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这些人来国内做芯片研究,不可能随身携带研究设备。
做芯片研究最起码要有晶圆切片,一片像镜子一样的光滑圆形薄片,这是做集成电路的原材料。
芯片的制造过程需要设计,晶圆处理、晶圆针测、构装、测试等一系列的运作,尽管张安先阶段只是想制造出一些样品,而不是规模性的生产,不然的话以张安现在的财产即便是再多上十倍,也无法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生产线。
尽管小型研究设备要比构建生产线便宜的多,但是基本的离子注入机,光刻机,CMP机等几种设备的价格也是不菲。
这种研究不像之前张安写一套程序那么简单,成本几乎没有,做芯片研究,需要大笔的资金来维持,幸好张安有一套很成熟的设计,在后世已经被实际运用过。这些人来到这里的作用只是帮他生产出来一批样品,以便于他申请专利。
即便是这样,张安也只是勉强维持,他托陈怡找人买入的离子注入机,光刻机,CMP机都是二手的,最便宜的,按照业内人士的目光来看属于落后的设备,就这样,这批设备也将张安身上的钱花得一干二净。
最后他还向陈怡张嘴借了一百万美元,这才堪堪将一个芯片实验室给草草地搭建起来。
忙活完这边,中科院那里也正式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在中科院这种地方做项目研究可不像在他自己的芯片实验室,在张安自己的实验室里,他拿出来设计方案,下面拿薪水的那些人只要按照方案执行就可以。
在中科院,他提出高能激光武器的设计方案需要整个团队的研讨其可行性,参考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方案定型,最后是去实地试验。
张安已经有了托马斯的记忆,清楚自己的方案是经过实战验证,无懈可击的,这个激光小组的成员则不以为然,他们都认为如果不能从张安的方案中挑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则意味着他们的无能。
而且这些人考虑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旦这个研究成功了,翻一下备忘录,整个方案都是张安提出的,他们不做任何修改,那就表示功劳都是张安的,他们一点都分不到。
现在能从张安的方案中挑出一些毛病,研究不成功的话,最大的责任也是张安背负,他们可以推卸一下自己的责任。成功的话,皆大欢喜,因为他们在方案中也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挑出了一些毛病,进行了改进,所以成功的功劳就少不了他们的那一份。
在张安看来,这群不知所谓的中科院老头根本就不能理解自己提出的项目方案,他们的水平实在是太差,除了说一些空话,乱挑毛病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用处。
张安认为科学研究中大都需要坚持自我,历史上所有的知名科学家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自己的研究容不得别人的指手画脚,更不会随意地更改观点。
张安的这种心态直接地影响了他和团队成员的沟通,其他人都认为张安目中无人,是个自大狂,如果不是因为张安顶着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名头,而且白院长又早有交代,他们早就怒斥张安了。
白院长看到这种不和谐的苗头,也只能是从中调和,这个项目可是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注意,进行的不顺利的话,白院长也是难辞其咎。更何况这也牵扯到白院长自身的利益,实验成功了谁也抢不走属于他的那份功劳。
其实这种事也怪不得张安,关键是这些小组成员实在是太令人失望,水平高低先不谈,首先目的就不单纯,个个第一考虑的不是怎么让实验更加完美,却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项目中找存在感,还有一个效率问题更让张安感觉到蛋疼,方案中再小的争执也得开会讨论三天,最后形成决议才会执行,会议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跑题,这让张安想起来一个关于会议的笑话,更让他见识了具备国内特色的会议文化。
在科研上从来不是依靠举手表决来判定事情的对错,如果有争执,需要的是各自摆出论点,拿出详细的证据,数据,然后再来判定。所以在整个科学界里,都是热衷于学术权威,唯独在国内科学界热衷的是行政权威。
张安暗自拿着这次项目和上次在美国进行的实验相比较,很突出地感觉到风格的不同,在费米实验室的时候也有争执,但那种争执更多的是体现在科学观点上的不同,现在的争执主要表现在各方利益的牵扯。会议上分帮拉派,在相互试探和妥协中达成一致。
本来以张安的资历来主持这个项目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在白院长的威压下,这些人还是收起了自己的不满,但白院长明白压得了一时,压不住长久,等项目资金拨付下来,各方的争执会更加的激烈,到时候张安会遇到从未见过的麻烦。
↑返回顶部↑